評估一件事情的優先級有兩個維度:緊急和重要。把兩個維度排列組合一下就出現了四種情況,重要且緊急,不重要但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且不緊急。
什么是緊急的事情?Google的解釋是,必須馬上行動,不容拖延。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它的解釋是,就是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的。
事情是不是重要,判斷起來比較容易,因為標準就在解釋里面,“從長期來看,會有什么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我們生活的世界很多情況下不會產生即時反饋的,需要耐心等待,重要性從短期來看是體現不出來的,眼光放遠一點看,慢慢思考,就能看出重要性來了。比如,學英語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可如果現在不做,也不會有什么影響,畢竟生活中也不怎么用到,但是如果會了,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我們可以了解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健身,同樣不做沒短期影響,但是長期做,對身體的好處就不用說了。
我覺得比較難判斷的是緊急性,事情緊急需要馬上處理,說明它的緊急性比手頭正在做的事情緊急,但是它的判斷標準又是什么呢?感覺這完全是一個很主觀的判斷,字面解釋也不能算個標準。因為緊急,說明它的時間維度很短,在事件出現的那一霎那之間就需要判斷它是不是緊急,是不是比手頭正在做的事情緊急,是不是需要馬上做。時間短,缺乏思考,且缺乏判斷依據,就容易焦慮,一焦慮就容易犯錯誤。
其實,很多事情只是“顯得”緊急而已,如果把它放在一邊“涼”一會,也沒事。
我比較容易把很多事情想象地非常緊急,比如工作中,每天要收到很多emails,我總是匆匆忙忙地恨不得一下子全部回復掉之后再做手頭的事情,如果不回復,即使繼續做手頭的事情,腦子里也不斷地在想那些emails,搞得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說得好聽點,這叫sense of urgency,實際上這是輕重緩急不分。由于匆忙回復,還經常沒有完全讀懂對方的要求,或者寫email的時候出現了錯誤,沒有好好檢查就急著發出去,結果對方發現錯誤,回信來問,一來一去又耽誤了很多時間,工作效率嚴重下降。這么做的另外一個壞處是,產生焦慮。手頭正在做一件事情,突然來了一封email詢問一些事情,剛讀到一半,又來了一封email,這時候就容易產生煩躁情緒。如果手頭做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還影響了做事質量。
我發現我發出去的詢問email,很少有人會及時回復的,其實我也沒指望對方馬上回復。有時候就會從自己的角度想問題,為什么那些人一點sense of urgency都沒有嗎?很容易的一個問題,就不能馬上回復一下嗎?如果從對方的角度來看,我得向他們好好學習,因為他們正確地把事情的緊急性排了續,不影響重要事件或更緊急事情的處理,而讓自己工作變得有序。
最近,我慢慢在改變工作方式,我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列出來,然后根據重要性和緊急性一件件地做,當清單變得越來越長的時候,我也沒有產生焦慮,因為我知道大部分事情并不緊急,更重要的是,每做完一件事情,我就劃掉它,正向產生了很多的成就感。
做事是為了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做完,快速做完和慢速做好,我愿意選擇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