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讀《論語》,目前已經讀完了論語第一篇學而。
未讀《論語》之前,總感覺里面寫的都是些枯燥的大道理,距離自己的現實特遠的。之所以開始讀論語,是因為自己想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想知道他所認為的知行合一是什么?在網上查詢相關信息后才知道,要想理解《傳習錄》中的內容需要看儒家的一些經典著作,于是趁著圖書館閉館之前借了本《論語》;
論語放到了寢室,中午吃完飯睡覺之前,會翻上一翻,看完之后,睡的挺香的。
這周最觸動自己的一個點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要擔心別人知不知道你,你需要擔心的是你是否知道別人。一開始讀著這句話的時候,感覺很一般,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后來看了樊登的講解后才知道,此中有深意。
別人知不知道你是一個結果,對于結果來說,我們不管多么地重視,多么地想要去改變都是無能為力的,它是過去的事實,同時也是關于別人的。人改變超過自身之外的東西總是很困難的。但自己知不知道別人,這卻是完全關乎自己的,是可以將原因歸結于自己身上的。很多人可能會下意識地發問:“我為什么要去了解他人?我的精力有限,能認清自己就不錯了,哪有時間去了解其他的人?!边@也是我之前的看法,很想當然地認為,包括現在,我也會遵循慣性,下意識地去這樣認為,把注意力全部放到自己的身上,很少去觀察、關心周圍的人。
我們為什么要了解其他人?我認為有兩點理由:
1.學習的機會:當我們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便會發現一個人身上的優點,從而知彼解己,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的效果,便會模仿他人身上優秀的品質,改正自己的行為。其次,我們還可能獲得現實中的接觸,當你足夠了解一個人并且有機會和他相接觸的時候,我們便可能有針對性地向他請教問題或者成為朋友,發生更強的鏈接。
2.更強大的力量: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一個人的快樂總是短暫的,只有同他人交流和他人發生接觸,我們才可以獲取更加長久的快樂,在多年之后回想起仍是帶著微笑。積極的正向反饋、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都不是單獨一個自己可以獲得的,是需要別人參與的。
在孔子那個時代,自己身邊有優秀的人,自己卻不知道,不了解是很可恥的。我想在這一個時代,也是這樣的,特別是對于一個渴望成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