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芳華》的上影,“善良”這個話題便被推上了熱議的舞臺。
如《人為什么要善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告訴我們,選擇做一個好人,選擇做善良的事,不是為了回報,只是因為這是對的。我們做好人不是為了要回報,只是為了成為更自由的人,而不是身受枷鎖。
如《生而為人,你要善良》,告訴我們,兩個被時代傷透的人,卻沒有恨這個時代,善良讓他們得到了平和從容。
如《好人沒好報?孩子要不要放棄善良》,告訴我們,世界上有一種真正的善良,是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惡,卻依然愿意伸出援手。也讓我們知道了,青春終將散場,但每個人都在追求的心安之處,一定是被善良和愛照耀到的地方。
也有人說《善良過剩,老實有毒》,他說,劉峰拿了大量的榮譽,無私的做了許多好事,在戰場上,讓戰友肅然起敬,然而這份善良到了情場上就像是假幣,你怎么大手大腳都換不來林丁丁的動情。盡管如此,劉峰的善良仍然是文工團姑娘們從天性里逃避的東西。善良過剩,老實有毒,最好旁觀。
在這些文章里,對是否需要善良,該如何善良,甚至列舉了善良的方法,幫助我們學會合時宜的善良。
我以為,善良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為之的行為,是本能的反應,碰到一件事,遇到一些人,自覺的表現出來的行為,是為善良之舉。
當我們情不自禁的付出這些善良之舉時,并沒有太多的去思考,此舉之后,會得到多大的贊揚,或是多么豐厚的獎賞。
彼時,我們的心里只有去做這件事,如果不做,有可能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一直想著那件事,那個人,仿佛那件事產生的一切后果、那個人承受的一切苦難,都是我們未行此舉所帶去的。
愛默生說:“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對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在我們堅持行善的時候,若能做到保護自己,就更好了。
言外之意,善良總是沒錯的。
2
只要沒有什么其它安排,每個周未都會帶兒子去看父親。
父親住在鄉下,去那里的公交車不像城里那樣密集和規律,有時候,二十分鐘一趟,有時候,等半個小時,也見著車的影子。即便去起點站坐車,也有可能陪著車在站里坐上十幾分鐘至一個小時不等。
好不容易等到發車了,車也在會半道可以停車的地方,隨時停車載人。
等待是坐這種車弊病。但也有好的地方,比如車上的人,大多都是認識的,與司機也基本相熟,所以在等的時候,吹吹牛皮,扯扯閑話,也不那么焦急。
彼時,車速剛加起來,突然一個半急剎車,好在車上人多,擠在一起,司機的駕駛技術應該也過得去,乘客們的身體只有輕微的搖擺。
司機先向乘客們道歉,接著說了他急剎車的原因。
原來有一位老者招手乘車。這位老者大概有90多歲,住在終點站附近一個村子里,可能是年紀太大,沒能提前看清行車路牌而未早早招手,導致司機沒能及時停車,開出了好遠,司機還是將車停了下來,等老者蹣跚上車。
聽完司機的理由,乘客們亦十分配合,沒有一個人對這次為陌生人的等待發出異議,大家似乎也忘記了,時間已經接近飯點,還有那位剛剛接了家人電話,催他回家吃飯的先生,也不再催司機快點開車了。
老人上車后,坐在前排的一位看上去五十出頭的男人,一邊站起身來,扶老人坐下,一邊自言自語,自己也是腰患重疾,聽了男人的話,坐在最后一排的女人也主動起身,把位置讓給那個男人,男人一邊道謝,一邊拒絕,女人說,她前面就下,結果,我下車了,女人還站著。
不足十度的氣溫,來自四面八方的寒風肆無忌憚的吹,我拉著兒子,緊了緊衣服,如果司機假裝沒有看見那位老人,或許他仍然在風中張望。
我想,司機在急剎車的時候,并未想過老者會對他表示什么感謝,只是習慣使然,而他的一個習慣,讓老人省去了“喝西北風”的清苦。
我想,男人主動讓座,也沒想過,老者會給予他什么贊美,只是看著比自己年長的人,習慣告訴他,要給人家讓個座。
他們大概也未考慮過,若是老人在追車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了,會不會被訛。一切,只是出于一種人性本善的習慣。
善良是可以感染的,也是可以同化的。正如車上那群普普通通的人,他們不見得有多高的文化素養,也很少有過多的見識,只是如擊鼓傳花般,將善意和友好,一個接一個傳遞著,溫暖了這個平凡而普通的寒冷冬日。
讓善良的人,被溫柔的對待。
3
至于行善之舉,早在彭宇案時,就有許多辯論,接著,又時常發生一些類似的事情,仿佛都在告訴我們,行善可以,但先保護好自己,或者說,有些人,原本就不值得被善良以待。
杭州嗜賭成性、欠了一屁股債的保姆莫煥晶,為了向雇主借錢,計劃在主人家縱后再滅火,以此達到借錢的目的。結果,這場人為火災,導致女主人和三個鮮活的孩子全部死亡。據報道,在此之前,女主人對保姆特別好,甚至拿了10萬元,給保姆老家蓋房子。
江西上饒某中學的3 個孩子,在放學路上,扶起了摔倒的老太太,結果,老太太不但不感激,反而誣陷他們把她的拐杖踢倒,要求索賠,從50元開始,到最后的10萬元,無奈之下,孩子們只好報警,在事發路段監控的證實下,證明自己的清白。
還有最近的“江歌案”。為了保護好友,卻被好友拋棄,讓她獨自面對暴戾的前男友,直到她被前男友殺害后,也未得到好友的一聲感謝和道歉。
仿佛這些事實都在告訴我們,好人沒好報,在無法保全自己的時候,可以眼睜睜看著需要幫助的人,不管不顧。
對待在道德上應該被譴責的人,我們變得愛憎分明,恨不得將這些可惡的人,殺之而后快。
然而,為什么“壞人”這么多,好人卻依然“屢禁不止”呢?大概正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善意和習慣,驅使我們去做自己愿意做、想去做的事,在當事人看來,或許那些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事,只是我們的舉手之勞而已。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它”。
在熱播劇《急診科醫生》中,何建一在面對警察對他救壞人的質問時,他說:“對他來講,那名歹徒也是一位病人,他有義務...人販子也是病人,自己作為醫生只有病人,不論好人壞人”。
于我們而言,每個生命都是鮮活的,不論好人壞人,在我們伸出援手的時候,一直在遵從自己的心,哪怕顯得傻里傻氣,哪怕讓人感覺無法自拔,至于對方要怎么對待我們伸出的橄欖枝,那是他們的事,我們為自己的行為心安,他們也終將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心理和身體上的后果。
無戒365極限挑戰營,挑戰第4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