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事起就看到父親蓋房子,每隔幾年就蓋一次房子。加上蓋偏房應(yīng)該蓋了不下六七次房子,甚至更多,有的我已經(jīng)記不清楚了。
第一次蓋房子的時候我還不記事,但是那三間房子和第二次蓋的三間房子區(qū)別很大。第一次蓋得房子全是泥巴的,只有下面地基是磚砌的,房頂上面掛的有瓦片。相對來說第二次的房子蓋的好多了,地基用的石頭,石頭上面是紅磚,房頂上掛了一排排的紅瓦。紅彤彤的磚,紅彤彤的房頂,雨過天晴之后特別顯眼。
原來的三間小土房,地面是泥巴,每到下雨天或下雪天,房間里的地面特別潮濕,長年累月房間的地面變得坑坑洼洼。而第二次蓋的房子無論是外觀還是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都比上次提高很多。地面也換成了紅磚的,比原來的地面平整很多,我也從小土房搬到了新房子。
但是好景不長,村里的房子蓋的不規(guī)則,因為修公路,路邊的房子幾乎每家每戶都需要拆除一部分。我在新房子里還沒捂熱,就在第二年的春天拆除了兩間。姑姑和叔叔都過來幫忙拆房子,母親快到飯點(diǎn)就去作飯,我和弟弟在父親后面搬磚,過了一會兒父親就讓我和弟弟到一邊去玩兒。現(xiàn)在想來應(yīng)該是不耐煩我倆干不了多少活在那里搗亂吧!
幾天后,家里的房子大變樣,新蓋的三間房子成了一間,四口人還是沒法住。父親想辦法把這一間房子的墻和那三間小土房的一個房間打通了,改裝成了一個里間。我和父親母親還有弟弟,整個冬天就是在這一間小屋子里度過的。而那一間新房子已經(jīng)拆裝的七零八落,挨著公路的哪一面墻還能透過磚縫看到外面的道路,父親就把這間房改成了臨時的“客廳”。其實農(nóng)村里原來不分客廳和臥室的,只不過所謂的客廳就是放一張八仙桌,外加兩把椅子。有客來總是讓客人坐到桌子旁邊的椅子上,以示對客人的尊重。
公路修好后,家里的院墻和公路還有不到兩個房間的距離,父親的心又活了,心一橫也沒和村長打招呼就在新房子的邊上又接著蓋了一間房子。到此時,我終于可以自己單獨(dú)住一個房間了,父親母親和弟弟搬到了外間剛蓋好的那一間房子,原來的“客廳”不變。
這樣過了兩年,這期間父親在家的西南角,大場園里的三間大土房,開了一間小賣部,我們一家四口有時候回家住,有時候在小賣部住。這三間老土房,雖然春天父親也用泥巴修繕一番,但還是不能一直在這里,父親又惦記著家南面門前的那塊空地,打算明年春天蓋門頭房。
這次先要把空地的大坑填平,然后加固以后才能蓋房子。父親開始為了省錢都是自己趕著驢車去很遠(yuǎn)的地方拉土。后來天氣轉(zhuǎn)冷快上凍了,父親怕耽誤明年蓋房子,無奈之下只能花錢買土。
有錢好辦事---這句話用在這里應(yīng)該是非常確切的。無論是開車的司機(jī)還是卸車的小工,干勁十足,不幾天就填平了坑不說,土堆的還比平常地面高很多。我當(dāng)時不理解父親這樣做的愿因,還傻乎乎的去告訴父親,土買多了,用不了。父親說,你過幾天就知道啦。
果真父親在家里接水泵,然后把水引到填坑的新土那里。經(jīng)過父親的水折后的地面格外的結(jié)實,但是父親還是不放心,看到地面干燥后,再噴水。直到天氣大冷后父親才不在那里徘徊。
年前父親備好料,年后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之后,包工隊的人陸陸續(xù)續(xù)來到了家里。看到他們挖地基挖的很深很深,而且里面還撒了很多石灰,還放了鋼筋在里面,和打地基的水泥沙子(學(xué)名混凝土)一起砌到墻里,快到地面時,又用上了石頭,也是沙子水泥灌滿,上面才是紅磚,再往上蓋到了房子的高度,就是用橫梁壓住(那種用整根木頭做的三角形的橫梁),然后就是用檁條把橫梁和墻面連接起來,上面再蓋上蘆葦編制的葦簸,抹上泥,掛上瓦,房子就算蓋完了。然而這還不算完,還有房間里的地面,需要用沙子水泥澆灌抹平,晾上3-5天也就沒問題了。
這次請的包工隊是外地的,干活特別快。他們吃住都在工地上,而且干的活也漂亮,在門頭房前面顯眼的位置,石頭上都刻了斜面的橫紋,在中間的位置還刻了年份“1991”。
這次門頭房的門窗也都是新做的,全套新。房子還沒有蓋好的時候已經(jīng)有人要租房子了。這次蓋了六間門頭房,北面的三間租給了一個開飯店的(90年代村里的小飯館),中間一間后來租給了一位牙科醫(yī)生---小楊叔叔。那時候的牙醫(yī)行醫(yī)還不像現(xiàn)在這么規(guī)范,一般都是趕集擺攤,掛一個白布簾字,上面寫了一個大大的“牙”字,在撐開一張圓桌擺上看牙治療牙的工具,最重要的儀器還有一臺腳蹬的看牙的醫(yī)療用具,一人高左右。大場院的小賣部直接轉(zhuǎn)移到了南面的這兩間門頭房,離的家近了,更方便了。無論是收莊稼,還是在家里種菜,養(yǎng)雞,都不耽誤事,兩邊都能兼顧。很忙時頂多讓我在小賣部看家賣貨。
上小學(xué)六年級時,老院子的新房子已經(jīng)成了老房子,雖然住不成問題,但是新的事情來了,村里打算規(guī)劃宅基地(當(dāng)時父親在鄉(xiāng)里的土管局干臨時工)。父親已經(jīng)辛辛苦苦的把南面的宅基地填好,只蓋了門頭房,如果村里規(guī)劃出去,我們家就只有拆房這一條道兒了(在農(nóng)村,只有兩個兒子的可以占兩處宅基地,我家只有弟弟,只能占用一塊宅基地)。父親和母親斟酌再三,還是要蓋一套新房子,最壞的打算蓋好南面的房子,放棄北面的老院子。
那年的冬天,父親又開始準(zhǔn)備蓋房子用的材料,白灰,沙子,水泥等。需要定做的有門窗,橫梁,檁條等,請了村里的一個木匠在家里整整做了一個冬天的木工。
這次還沒過元宵節(jié)就開始動工了,一是這次蓋的房子多,是整個院子;二是還需要拆除原來的六間門頭房,在收小麥之前都蓋完,工期緊張,不得不提前動工。
我和弟弟開學(xué)后一直很少幫父母干活,工人一天管三頓飯,父母和嬸嬸他們忙的和陀螺一樣。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心里總是不踏實,仿佛只有參與才能有一種歸屬感。周六周日也不像往常似的出去玩了,在家里擇菜洗碗,干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次房子蓋的特別慢,也許是這次需要蓋的多,感覺一個半月還沒完工,最后的時候越來人越少,最后幾天都是兩三個人在干活。父親這么急燥的脾氣竟然沒有催促他們,原來包工頭要包價錢(就是工錢)要少了(工頭和我家有點(diǎn)親戚關(guān)系,不好意思不干,但是來的人少,拖工)。在工人們慢騰騰的操作下,南邊的新院子終于完工了。
這次蓋房子雖然有點(diǎn)小插曲,但應(yīng)該是父親最得意的一次了。整個院子蓋好了,弟弟以后娶媳婦只要裝修一下就OK了,這讓父親心里踏實了不少。(那時候男孩子訂婚,都要看家里的房子長啥樣,如果房子蓋的不好,找媳婦就有點(diǎn)困難)。
一次一個街坊看了屋山墻中間的那塊石頭“1994”說有點(diǎn)偏了(上次的1991改的1994),這一次的施工隊不如上次的能干!你看看屋頂上,高低不平,屋里面吊的頂棚活干的就不對,浪費(fèi)多少東西呀!父親卻什么都沒說,不過后來我還是知道了真相------我們家一個院子的工錢5000元,便宜呀!
麥子熟了……種上了玉米,我們一家高高興興的搬到了新家。父親感嘆,以后再也不用蓋房子了。事實上搬入新家的第二年春天父親又改建了驢欄,第四年又在南院墻邊上蓋了兩間雜物間,放一些農(nóng)具。
之后父親再也沒蓋過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