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中午,老公做油燜茄子,做好后抱怨茄子太硬,燒不爛。
我看了一眼,茄子被他切成長方形的小塊,大概半個麻將那么大。說是油燜茄子,卻像是在水里打了個滾就被撈出來的樣子,一塊塊精神抖擻,腰板挺得筆直。
咬一口,像是棉絮藏了一包水,一點都不香軟酥爛。
“可能是油不夠多,炒的時間也不夠吧”,我安慰他。
可是,我的心里卻在說:“媽蛋,這是什么鬼?還有比這更難吃的茄子嗎?”等等,確定這做的是茄子嗎?為什么沒有一點茄子味兒呢?
記憶里的茄子,不是買的這種長條茄子,而是橢圓形的,飽滿圓潤,綠色的,紫色的,沉甸甸的掛在枝頭。在地里干活渴了,可以把茄子當水果,直接摘來吃,肉質肥厚細膩,清香潤口。
最喜歡吃的是用柴火做的燒茄子。把茄子切成大塊,大鐵鍋放油燒熱,蒜瓣炒香,茄子丟進去翻炒,然后加水燉,再加一把粉條。下面柴火熊熊,鍋里煙霧繚繞,茄子咕嘟咕嘟翻滾著,最后加少許生抽和鹽巴就可以出鍋。
若是喜歡吃辣,加幾顆紅辣椒就更美了。燒出來的茄子,有一半已經融化在湯里,晶晶亮,油汪汪,入口即化,好吃的想哭。
也或者把切成撕成條放鍋上蒸,蒸透后盛在盆里,加上鹽生抽和蒜泥辣醬,再滴幾滴芝麻香油,又是一番滋味,開胃那是沒sei了。
再或者,更省力一些,火都不用開,直接涼拌。把那茄子切成細絲,加點鹽巴和醬油醋,仍覺得鮮美。農家的飯菜,就像他們的性格一樣,簡單質樸。
媽媽還喜歡把茄子切成丁,炒熟了和肉餡拌一起包餃子吃,軟爛噴香,已經分不出哪是肉,哪是茄子。
上大學的時候,學校門口的小餐館里有一道菜很受歡迎,幾乎是必點菜,那就是燒茄子。這種燒茄子和前面說的不同,它是先將茄子切成滾刀塊,裹一層淀粉炸的焦黃,然后再和青椒和木耳一起翻炒,味道驚人,百吃不厭,至今我都還惦記著。
茄子長得過熟,肉里的籽發硬發黃,茄肉會有些苦澀。一般人可能會直接丟棄。我們則會把長老了的茄子切成片或者小塊,裹上淀粉,撒點五香粉和香蔥煎著吃。煎的茄子金黃酥脆,再吃已經完全沒了苦味。當然,嫩茄子煎了會更好吃。
還有很多很多種做法,但無論是煎炒烹炸還是涼拌,茄子都沒喪失本身的清甜,怎么吃,都好吃。
我想,它之所以好吃,大概是是因為這些茄子是長在陽光雨露中,吸收了天地的精華,不急不緩的長夠了天數,才孕育中嘴里鮮甜的美味。就像一個閱歷豐富的人,是一個有故事有底蘊的茄子。
而買到的茄子,大多則是菜棚里種出來的菜,缺少了大自然的滋養。才會茄子沒有茄子味,白菜沒有白菜味,豬肉也沒有豬肉味。
不是嘴巴太挑剔,而是舌頭是有記憶的,品嘗過食材最好的味道,心里自然就分出了好壞。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不太喜歡吃大棚里的蔬菜,雖然它的出現,讓我們的食物不再受季節的影響,隨時可得。但它卻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種出來的菜雖然樣子更好看,但口感上卻總是差了一點點。
比如還有常吃的番茄和黃瓜。自然生長的番茄顏色鮮艷,酸甜可口,而人工催熟的看起來也是紅彤彤,果肉卻發硬,里面的籽是綠色的,吃起來有股生草味。
黃瓜呢,地里種的那種一般長得都不會那么齊整,頭大尾巴小,但涼拌非常好吃,一股天然的清香和爽脆。在老家吃慣了自種的黃瓜,回來后就總覺得買的味道不對。
很多人相信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那些帶有“自家生產”“農家”等等字眼的東西開始暢銷。
這不是壞事,至少說明人已經開始自省,開始傾聽內心的召喚,開始重新認識人和大自然的關系。愿我的孩子,能品嘗到這世間最鮮美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