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早有耳聞,幾乎每個推書清單里都有它。 之前都是草草的翻了簡介,發現是描述一個阿富汗少爺和其仆人的友情的故事,就沒了閱讀的興趣。友情這個題材,總是比愛情差那么一點吸引力。
時隔兩年,我再次打開這本書。不要以為我是因為對它感興趣才打開它,而是因為我覺得我該讀一些有價值的書。而《追風箏的人》,幾乎出現在所有推書清單的它,就成了我的首選。
讀之前,我并沒有對它抱有很大的期望。因為我一直覺得出現在推書清單里的書目大多都晦澀難懂,枯燥冗長。可是我沒想到,在讀了前五章之后,我就對它欲罷不能。
為你,千千萬萬遍。
讓我欲罷不能,不能停止的原因是哈桑。這個善良,勇敢,隱忍,忠誠,逆來順受或者說知足,快樂的孩子。我喜歡他,更多的卻是心疼他。
在那個社會背景下,哈扎拉人生而低賤。他的爸爸阿里是仆人,所以他生下來也是仆人。但是他從來沒有抱怨過,也許是由于環境使然,折中等級劃分在他腦里已經根深蒂固。但這很可悲不是嗎?人生而平等,可是他從生下來就被剝奪了平等的權利,甚至不知平等為何物。
他對阿米爾少爺的感情,既有對主人的尊敬,但更多的是兄弟間的保護。雖然按年齡來講,阿米爾才是那個大的。不管遇到什么危險,他永遠都會站在阿米爾身前,用自己并不強壯的身軀保護他的阿米爾少爺。面對可怕的阿塞夫,阿桑盡管自己怕的要死,但為了保護阿米爾還是勇敢的站出來,成功的趕走了阿塞夫,他一直都這么勇敢,為了阿米爾可以付出一切。但是也因如此,導致了后來發生在他身上的悲慘遭遇,導致了他最后和爸爸黯然離開。
讀到阿米爾少爺戲謔嘲笑哈桑不識字的時候,我為哈桑心痛,讀到被人侮辱自己的媽媽的時候,我似乎看到了哈桑悲傷的狹長的眼睛,讀到哈桑被阿塞夫性侵的地方,我甚至不忍再讀下去,這個善良,勇敢,忠誠的男孩,為什么要遭受這些屈辱,為什么要承擔這些痛苦?讀到阿米爾向他扔石榴,他把石榴在自己前額說“這樣,你好受些了吧”的時候,我甚至有點責怪他,你為什么不還手?我在心里呼喊著:你還手啊,你還手啊,你還手了你們還能是朋友,就不會再有后邊的悲劇發生,你還手啊。他當然沒還手,對方是他最愛最尊敬的阿米爾少爺,是他寧愿為之付出生命的人,他就算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他的阿米爾少爺。
他一直是最善良的那個,也一直是最悲慘的那個。童年被好朋友背叛,被好朋友污蔑,慘遭性侵,成年終于有了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卻慘死街頭。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爸爸是誰。
他的悲劇從頭到尾都與阿米爾有關,與忠誠有關。童年是為了保護阿米爾,被阿塞夫報復性侵,為了阿米爾,他承認手表和錢是他偷的,黯然離去。成年為了守護阿米爾爸爸的房子,慘遭槍殺。
但雖然他歷經苦難,他仍初心不改。我以為經歷了童年的那些悲慘遭遇,經歷了阿米爾的背叛和誣陷,他會對阿米爾心生怨懟。但是沒有,阿米爾仍是他最愛的兄弟,最尊敬的主人。我一點都不吃驚,哈桑就是這樣的人,永遠善良永遠堅強,永遠隱忍。我寧愿相信他是在心里怪過阿米爾的,但是愛戰勝了責怪,所以他對阿米爾的感情仍一如當初那樣純凈。這樣想,讓我心里會好受些,不然我腦海里總會浮現一張隱忍,逆來順受的中國娃娃似的臉,浮現出一雙狹長泛著綠光的滿溢悲傷的眼睛。
我想他有自己的思想,我想他能為自己而活。
這有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書的前半部分,大多都是描述哈桑與阿米爾的友情,以及阿米爾和哈桑的相處模式。阿米爾少爺,在我看來,是一個自私,內心有點陰暗,懦弱,渴望父愛的可憐蟲。他明知哈桑不識字仍舊戲謔他,因為自己的懦弱而對哈桑遭受的傷害袖手旁觀,為了消除自己內心的心魔而陷害哈桑,導致哈桑離去。但是他又是一個為了渴望得到父愛的可憐蟲。書的前半部分基本都是展現他的陰暗面,讓人很難喜歡他。
但是自從接到拉辛漢的電話,聽他說:這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之后,他終于戰勝了自己的懦弱,走上了自我救贖的道路。
阿米爾少爺雖然內心有點小陰暗,但是其實他也是善良的,正如書中所說:不善良的人不會因為罪行而感到痛苦。
童年時他沒能明白自己對哈桑是什么樣的感情,但是明白之后卻一切都已經物是人非。看到哈桑被阿塞夫強暴,他卻因懦弱沒能挺身而出,而且親眼看著最好的朋友被侮辱。這件事情就像一抹冤魂時刻縈繞著他,讓他不得安生,對哈桑的愧疚,對自己懦弱的可恥讓他痛不欲生,他挑釁哈桑,寧愿哈桑能打他一頓,但是哈桑沒有,他知道,哈桑就是這樣,寧愿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他。這個認知讓他感到更痛苦,讓他更加自責,更加覺得自己可恥,讓他一和哈桑處在同一個空間,就覺得呼吸困難,空氣悶熱,他無法再面對哈桑。這導致了他犯下的另一個罪行,污蔑哈桑偷竊,導致哈桑離開。
哈桑離開了,他再也不用因為害怕面對哈桑而躲到房間里,再也不會有人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罪孽深重,再也不用噩夢纏身,不能入睡。但是錯了,雖然暫時忘卻了,但那個兔唇的哈桑,那條被脫下來的絨褲,仍然在他的心里,時不時都會冒出來提醒他的罪行。即使他生活在美國,但心魔并沒有隨著距離而消退。
阿米爾應該從未想到,13歲那年哈桑離開的那個雨夜,是他最后一次看到哈桑。在25年之后,他得到的消息卻是哈桑的死訊。
在拉辛漢告訴他哈桑還有一個孩子幸存人世,希望他能幫助找到他時,阿米爾內心的懦弱又冒出來了,他無法面對哈桑,不想去那個戰火連天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阿富汗。但是在聽到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親弟弟時,他情感一下子決堤,決定踏上尋找哈桑之子索拉博的道路。在尋找索拉博的過程中,他突破了自己,最終救出索拉博,完成了自己的救贖。
更加戲劇的是,在救索拉博的時候他受了很重的上,尤其是上唇。傷好之后,他的上唇人中的地方永遠留下了一道紅色的疤痕,和哈桑的一模一樣,他變成了哈桑。不管是容貌還是精神。他終于變成了勇敢的哈桑。
讀完整本書,我覺得追風箏的人可以有兩個理解:第一個可以理解為哈桑,因為他是追風箏的好手,風箏則代表著他和阿米爾的友誼,整部作品也是圍繞他和阿米爾的友誼開展。第二種是可以理解為阿米爾,這時的風箏就不只是風箏,而是對由那個藍風箏而引發的一切罪惡的救贖,在阿米爾看到哈桑在追逐藍風箏途中所遭遇的慘劇時,由這只藍風箏所引發的罪惡就已經成為阿米爾心中永遠的“風箏”,正是在追逐這只“風箏”的道路上,他得到了救贖。
正如拉辛漢所說,當罪行導致善行,便已得到了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