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詞:《五柳先生傳》中有云: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我說:難!
年少時對于“溫暖且百感交集的歷程”這樣的句子著迷。這樣的語句好像充滿了堅韌和不屑,總是認為這樣的句子里包含了歷經滄桑之后的智慧和憐憫。
當閱讀與閱歷逐漸多了一些,知曉并了解的故事多了以后。再次看到這樣的句子,眼睛會重點落在“百感交集”上徘徊一陣。這句話反復去讀,就會知道這樣的語言是用命換來的。
“溫暖且百感交集的歷程”來自余華的一本散文集。這本散文集中收錄了余華發表在《讀書》雜志上的十三篇閱讀隨筆。這個標題,余華是這樣說的:
“我對這些偉大作品的每一次閱讀,都會被它們帶走。我就像是一個膽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們的衣角,模仿著它們的步伐,在時間的長河里緩緩走去,那是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們將我帶走,然后又讓我獨自一人回去。當我回來之后,才知道它們已經永遠和我在一起了”。
相比以上這段話,我更喜歡“溫暖且百感交集的歷程”這樣的總結。無論多么復雜的生活,其實都可以歸結為一個選擇,要么忙著活,要么忙著死!余華講述了一段中間的歷程,并且盡量顯得不那么殘酷。當然還有一個更為文雅的說法是:汲汲而生,汲汲而死。如果嫌棄這八個字過多的話,還可以簡化為:汲汲營營,全部概括了。
我們對于歷程的著迷,更多的是來自于個人的體驗和訴說的渴望。這種過程體驗具備獨立和私密性。在途中倍覺驚心動魄的風景,可能在別人看來只是“濕濕碎者”。
這兩天在閱讀中重新學習了一個詞語:學生。這個平淡無奇甚至遭人痛恨的詞語不是現在才創造的,“學生”這個詞語由來已久。到了現代,這個詞語代表了某種既定的和結構繁雜的巨大程序。在某一個時刻,一個現代人必定成為學生。這個程序一旦啟動運行,則代表了一個人必將進入一個龐雜到復雜的程序中,而這個人的作用只是作為一個字符的存在。你以為自己是一個程序,其實你不過是這個巨大程序中一個字符。
如果翻查曾經是這個程序的源代碼之一孔丘先生所言: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 ?先進第十一》)則“學生”這個名詞所具備的含義其實是來源一個動詞:學習如何生。如果照此理解,源代碼的設定是沒有錯的,那么學生這個程序在何時出了錯?而且錯誤又被兼容了呢?
如果按照一個動詞的結構去理解“學生”這個詞語,那么“溫暖且百感交集的歷程”就是這個動詞所具備的內容了。
在百感交集的前面一定要加上“溫暖”兩個字才會讓“學習如何生”顯得波瀾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