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劇,電視劇,有關歷史。
一邊看電視劇,一邊好奇心爆棚了。停不住的按著有線電視機頂盒遙控器的暫停鍵,然后拿手機上網搜索下其中的歷史人物的“前世今生”,或者查對下其中的歷史事件,看是否電視劇予以了過度藝術升華,以至于失去了本真。
我這種方式追劇,幸好沒有旁人在場。要不然旁人估計得瘋。把電視劇當成教學片去看,就好比電視劇是教材,認真研習。而網絡世界里的搜索印證資料是輔導書。教材,為我們提供著已知,一位好學的學生,又在輔導書的基礎上去探尋著更多的未知。
很多已知都是曾經的未知,因緣際會,我們會遇到一些未知,這些未知或與我們擦肩而過,或被我們發(fā)展成已知,或引發(fā)我們去打開一片新的未知天地。
很多原來熟悉的已知,隨著時空的推進,我們也會發(fā)現,已知中也隱匿著諸多的未知。我們不免會感慨,有可能熟悉的面具下會有一張我們完全陌生的臉。
當然,我們都期待擁有著眾多的已知,使得我們享有著一份安定泰然。如果遭遇太多的未知,我們許會恐懼,恐懼到不愿意去和別人承認自己還有著這么些那么多的未知。大多時候的我們多多少少都有些虛偽,我們既愿意做一個博學者,不恥下問;卻又矛盾的堅持認為我們本來就是專家,無所不知!
我們就和一個大胃王一樣,在不斷的吞噬著未知,將它們變成已知。而總有些未知會調皮搗蛋,難以捉摸,觸碰不及。會有些貪吃者,一定要把這些未知完完全全變成已知,而吞下去,消化起來,哪怕變成了已知,其實也已經變了模樣。
我們去探尋新知,也是需要帶著舊識的?,F在的已知是我們之前的未知,是我們之前探尋的對象,在探尋新知的路上,又變成了我們的工具。當然,我們每個人擁有的已知是不同的,也就形成了我們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才會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別樣風景。所以,在不同的已知的前提條件下,我們去探索未知,每個人得出的已知,想來,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
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會有一顆未知之心,有著對整個世界的好奇,將家人,老師問的以致詞窮,或啼笑皆非。慢慢長大,我們在接納很多未知同時,也會有很多疑問,變成“問題”寶寶。在我們工作后,我們擁有了自認為足夠多的已知,對未知也多少有些隨遇而安了,變得不是那么迫切,探尋未知也漸漸成為了一種思想奢侈品。每天那么累,哪有那么多時間思考。
已知和已知也是不同的。即使是我們擁有的已知,有時候也會給我們帶來一點未知的小驚喜,就如有時候我們會感慨,我們的一些熟悉的老友會有一些我們不曾發(fā)現的陌生側面。當然,有時候也會走向相反的一面,正如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有的時候和老友調侃調侃,卻引來老友的暴跳如雷。也許,你曾擁有的已知已經讓你變得漠然,忽視了已知的老朋友會遭遇了一些你所未知的苦悶,你的調侃正好觸碰了老友的這個你所未知的痛點,你說你倒霉不倒霉。所以有時候,我們也應該回望審視,看看那些過往的已知,是否又新生未知。
你的已知,也許是別人的未知。別人的未知,也許是你的已知。所以我們這個社會有了溝通交流學習,才會成就這樣一個多彩世界。有些我們共同知曉并共同遵守的已知,你知或不知,它就在那里。我們獲知并予以遵循,才能循入軌道運行。而那些小眾的已知,知道了添姿添彩,不知道,也看淡無妨。面對已知和未知,我們應該學會傾聽與訴說,訴說著我們的已知,在溝通交流中校準著已知,傾聽著別人的已知,也許會收獲新的未知,哪怕是個未知的線索也好。
外向的您多交流,內向的您多檢索。外向要避免一個誤區(qū),不要自顧自的已知,而不顧及別人的已知。內向的則是,在尋找書籍,網絡等間接未知時,不要閉門造車,要廣開言路。內外兼有才是最完滿的狀態(tài),正如我們都有著我們的已知,也有著我們的未知。
我所擁有的已知是我最近在追劇,電視劇,有關歷史。那未知呢?未知的是,我在一開始追劇的時候,也沒有想到今天,藝術化的電視劇居然引發(fā)了我有關已知和未知的思考。
已知和未知的世界真奇妙。目前,我所已知的,我還有很多未知……
樂水淘淘心靈毒湯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