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學室友兼好朋友D,畢業后在一家廣告公司做銷售3年,一直沒換工作。目前工資挺高,職位也不錯,手下還有幾個小將。
最近對工作產生抵觸情緒,每天不想上班,經常跟老板撕,因為被告知要做各種不在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周六周日要加班打亂本已跟好友約定好的出行計劃。
讀書,是她一直想做的事。所以上班期間她準備了在職研究生考試,但沒通過。她也想考MBA。目前在準備雅思,想考過后去國外讀書。
到底是辭職去讀書還是繼續在目前單位上班?她糾結了至少有一年之久。一邊是公司股份和高薪的誘惑,一邊是由來已久想做的事。
我問她,對于公司到底放不下的是什么。
她說薪資確實是一方面,但實際上是擔心放棄這份工作之后,哪怕讀書回來也找不到現在這樣待遇的工作。說到底是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
2
彭小六受邀參加趁早平臺的活動,活動總結里寫到關于知識的分類。
知識分為四大類,舒適區(知道自己知道),探險區(知道自己不知道),寶藏區(不知道自己知道),盲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多數人害怕改變,習慣于呆在舒適區,變成溫水里的青蛙,哪怕鍋蓋開著,也不曉得跳出去。
在同一個位置呆著,就像在風平浪靜的大海,不會遇到礁石,沒有未知的風險,但同樣也體驗不到未知帶來的快感。
3
一天晚上,前同事F來電,問我最近在做什么工作,心情如何。
他電話里提及之前另一位同事正在創業,而他手頭也正在做飛機行業相關項目。我突然話題一轉問了句“現在做什么比較賺錢?”。
然后發現自己是不是傻,這不是像在問“人生有什么意義”類問題嗎?這種大哉問表現出我近期捉急的心理。
F回了話,“問這個問題前應該先問問自己,你有什么核心競爭力?”。然后列舉了一位武漢大學生,因為PPT做的特別棒,在學校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專門制作PPT,很多公司都找他,當地知名媒體也報道了。
是呢,你要賺錢得先問自己有什么可以賣,哪怕是買賣也得有賣的產品或服務或想法吧。
4
問題又來了,可是我沒有核心競爭力怎么辦?
沒有?那就變有啊!意識到沒有很關鍵。
柴靜當年剛調到《新聞調查欄目的時候,很多人說她像個林妹妹,這樣軟綿綿的人怎么配做調查記者。
她寫下了當年第一次采訪,什么都問不出來,臨走時落下采訪本,被采訪者將本子扔給她:“喲,怎么比我還緊張吶?”。
但,那又怎樣。這不妨礙她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
不斷犯錯,不停嘗試,不斷訓練,堅持總會把不熟悉的領域變成熟練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