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楠——物理上接近目標更容易做到

知道張曉楠是因為李笑來,在李笑來的《財富自由之路》的第26節《有沒有一定能讓自己不錯過升級機會的辦法?》里提到一個概念:鏡像神經元,然后舉了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就是他在新東方教書時的同事——張曉楠,張曉楠常說的一句話是:

想要做到,就要先從物理上接近目標!

先回到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是一群神經細胞,每個人身上的鏡像神經元的數量并不相同,有的人多有的人少,但可以通過刻意練習提升其數量。鏡像神經元只能由親眼見到的人才能觸發(包括錄像),比如你送某人一本希望他好好看一下,他很可能不會看,但如果是你在津津有味看這本書被他看到了,很可能不用你送他都主動找你借,甚至自己買一本來看。

有人說希特勒如果用的是書面形式,而不是演講,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不會發生,因為單純的德國人們不會被那具有極強煽動性的激情的聲音、面孔所迷惑;有人說為什么會有“夫妻相”?就是因為兩夫妻朝夕相對,不斷激發鏡像神經元以至于他們的表情越來越像;為什么說“龍生龍鳳生鳳”,孩子長大了為什么在重復父母的老路?因為從小耳濡目染,父母的好習慣壞習慣都不知不覺地被孩子吸收,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外部力量或者外部環境的改變,這個孩子跟其父母的人生路徑可以說幾乎是一樣的,這也是很多人不知不覺“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的原因。

舉了這么多例子,回到今天的主角張曉楠身上吧。

張曉楠從小就想進入央視,但她只是陜西農村的娃,沒背景沒人脈,這個理想要實現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于是她決定先考上北京的大學,離目標近一點再說,結果北京的大學沒考上,只考上了西安外國語學院(非985、211)。有一次新東方的俞敏洪到那邊演講,臺下的張曉楠的內心被新東方的老師深深地震撼了——原來講課可以這么有激情!于是她決定到新東方應聘。由于覺得打印簡歷太貴,她手寫了一張簡歷,當時的新東方招聘老師的最低要求是211以上的重點大學,張曉楠的學校根本難入HR的法眼,然而沒想到正是這張“手寫的簡歷”引起了俞敏洪的注意,得到了面試機會并順利通過!

張曉楠大三的時候便開始在新東方教書。在物理上離目標(央視)更近了一步,講課也磨煉了她的演講技能。

然而進央視依然需要過硬的學歷,于是張曉楠決定去哥倫比亞大學讀金融碩士,原因有二,除了學歷,哥倫比亞大學還是央視的人才搖籃,在那可以認識許多準備進央視或者已經在央視的人。畢業后在摩根大通、聯合國紐約總部實習過,但她發現那都不是她想要的。

她心里依然想進央視當主持人。她逢人就說自己的理想是當主持人,并問對方“您看我要當主持人,還缺些什么?”,就這樣,她身邊的人都知道她的夢想,于是不停有人給她介紹各種機會。她先后在新浪、北京臺和央視的數字頻道任職。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很多的曲折,很多很多的拒絕,很多很多的否定和冷嘲熱諷。

她只認定了自己的目標,于是在物理上不斷地接近,最后她不僅做到了,還做得很出色。

張曉楠雖然出色,也擁有成為一個“熱門IP”的資本,但她并沒有這么做,甚至她在網上的熱度并不高,要不是李笑來在書里提起她,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但是,當我知道了她,她帶給我的影響卻是無比的深刻。

我想,相比很多人來說,張曉楠更適合作為榜樣,因為她更真實,更接地氣,自己的成長路徑也不夸大,是怎樣就怎樣。她給我們的建議,也是切實可行的。是她讓我明白:

做計劃并不需要做一年、三年、五年,做到每天做計劃就已經超過95%的人了,做到每月做計劃就比99%的人牛逼了;

有夢想就要大聲告訴別人,要逢人就說,這樣才有動力去行動和踐行,并且因此得到更多實現夢想的機會;

當你有了目標,有了夢想,就要想辦法從物理上去接近你的目標,例如你想學吉他,你就去接觸吉他彈得好的人,你想學跑步就去接觸跑了好幾年的人,想辦法跟他們在一起度過大量時間……

我是通過網上的兩個視頻了解到張曉楠的,這兩個視頻分別是《就是不想負了青春》、《就是想看清夢想的樣子》,根據“鏡像神經元”這個概念,通過視頻也可以觸發我身上的鏡像神經元,給我極大的能量。

最后借用一句張曉楠在演講中引用的箴言:

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mystery,Only today is a gift.

昨天已成歷史,明天還是個迷,只有今天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