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孔子用他的一生告訴你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
(禮:可指禮儀、禮節、規范,是古代維系社會秩序、管理天下的制度規范,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制禮作樂。古時諸如政治活動、民間婚喪嫁娶,都有一套專門的禮儀。)

孔子的身世

這段話是孔子七十歲之后,總結自己的一生,以自傳來說,說非常簡潔的,同時又意義深遠,影響了后世無數的中國人。
我們結合孔子的身世,去看這段話,會有更深的感受。孔子三歲父親去世,十七歲母親去世,所以他的身世也算是比較悲慘的,從小就失去父母的依靠,所以孔子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說自己小時候生活艱苦,所以會做很多粗鄙的工作。孔子一生的成就,都從“學”字中來,具體是學什么呢?孔子學的是“禮”,即在周朝、春秋時期管理天下、維持社會秩序的“禮”。
由孔子的身世可見,他并沒有接受特別完善的教育,今天的我們,很多人都比孔子的受教育程度高,上過大學乃至碩士、博士,但為什么今天的我們,擁有比孔子更優越的教育和物質條件,卻丟失了自己的志向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是我們經常會談到的詞,我們很多人覺得三十歲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恐怕跟孔子這句話也是有關系的。現在我們理解的“三十而立”,很多是以買車買房、事業有成為衡量標準,所以我們會擔心,如果到三十歲我們沒有達成這些標準,自己就沒法實現而立。
其實孔子說的自己三十歲實現而立,并不是指的物質方面的財富和成就,而說的是他十五歲立下的志向,在三十歲已經學有所成、可以在社會上自立。所以我們到了三十歲,應該檢查一下自己的志向完成的怎么樣,乃至于問問自己究竟有沒有一生的志向。

對今天的我們有什么啟示?

孔子的一生可以給我們參考,讓我們明白做人的境界可以不停地提升,有更高的追求,假如今時今日你已經事業有成,立起來了,或者你已經覺得世間的很多道理你都懂得了、看清了這個世界,是否就已經足夠了呢?假如對人生有更高追求的話,孔子作為一個榜樣,可以給我們指引,你達到不惑之后,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天命,就是自己來到世間的使命、此生的意義,能夠貢獻什么、給社會留下什么。

結語

不管你現在處在哪個年齡段,不妨問問自己:我有自己一生的志向嗎?我已經在社會上自立了嗎?我還充滿迷茫困惑嗎?我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嗎?我能夠睿智地判明是非嗎?我能夠隨心所欲又不越規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