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訪史札記(13)?明堂(8.27)

這段時間一直在忙,距去明堂恰好一個月了,本應該回來就記下來的,卻遲遲沒動手。最初的時候選擇用簡書來寫這一系列的札記而不是用訂閱號,就是看中了它的方便快捷。但是,一慣懶散的我照樣拖了下來,于是,說是去探史,結果讓自己成了歷史。好在當時接待者熱心、敘述者周詳,所以庶幾能記之一二。如果有不對的地方,祈知情者告之,我即時改正。

事因人起,人由事顯。明堂的故事應該很多,這里且請出三個人來。

一是童天寶。他原住在朱家渡,做裁縫生意。也許生意不好,便舉家北移,來到了現在明堂這塊地方。當時這里的人不集中,生意一樣沒有起色,于是他便與幾個人合計開個“集”。所謂集,就是在規定的日子在規定的地方進行商品的交易,到時候四周賣者、買者集中前來。幾個決定“三六九"為明堂集,也就是每逢農歷日子中含三六九的,就在明堂開集。時在1951年。

附近還有三個集,一為徐崗集,一四七;一為紅廟集,二五八;一為赫店集,也是三六九。前面兩個與明堂以前同屬嚴橋,赫店屬開城。再向以前,都屬開城鄉。它們各自開始的時間我不知道,但是有一點卻是肯定的,各集之間有過協調,不然不會這樣措開。這幾個集現在還保持著。

集與市不同,市是每天都繁華熱鬧,集是集中在幾天里。集這種形式很好地解決了農村交易分散與需求的矛盾。

二是王之道。關于王之道,我在前面的象山一文中已有提及。眠牛山上有一大墓,當地人都稱之為王丞相墓,也許就是他。在葉主任的帶領下,我們驅車前往。

通山的是水泥路,據稱的王丞相墓的墓道口在路的北側。道口被叢枝亂草遮掩,如果不是知情人,斷然不知道的。曾有小孩進入墓道里,還帶出來幾枚銅錢,可惜銅錢不在了,如果在,庶幾可以確定下墓的年代。

丞相墓的墓道口

據說墓道直通山頂,山頂處應該是主墓,主墓上曾有一棵松樹,狀如迎客松,也不在了。如果在,站山下也看不到,因為雜樹叢草擋了我們的視線。

眠牛山因遠看似眠睡的牛而得名,丞相墓在牛頭處。州志載,王之道葬于相山,眠牛山原來就叫相山嗎?如果真如此,則一直困擾我的相山之謎就解開了。當然,至少要有一個前提:墓里是王之道。《無為州志》載:“相山距城西六十里,宋王之道以太師樞密使魏國公退居此山。有林泉書院,是其讀書處,因自號’相山居士’,墓亦在焉。”

眠牛山

山下的村莊叫王家瓦屋,王家是否就是王之道后裔,不知。王之道與胞弟之義、之深三人同登進士,故得名“三桂堂”,這里的王姓堂號是嗎?待考。王丞相墓的王丞相是不是就是王之道,也不能肯定,因為他的兒子王藺、孫子王栐都有官爵,而丞相常常是民間對高官的通稱。

眠牛山南對著軒車山?!稛o為州志》言及軒車山:“距城西北五十里,宋參知政事王藺退居別墅?!保挂嘣诖?。王藺為王之道之子,著有《軒山集》十卷、《軒山奏議》1卷。

——《無為州志》上沒有眠牛山的記載,如果即為相山,根據州志所述,相山距城比軒車山多十里,事實是,眠牛山與軒車山比鄰而坐。

軒車山

三是班丞相。班丞相是清末的一個將軍,名不可考。他看中了這里山水,便選址建房,規模很大,當地人稱之為班家瓦屋。建好后他帶一名小妾前來,準備住下。

那小妾是個識文斷字的,便打聽周邊的地名。聽說東邊是麻鷹山,前面又有籠子口、張雞圩,便竭力要班丞相離開。班,斑鳩也,怎么能敵過鷹呢?如果跑,又有籠子口罩著、張雞圩套著,怎么也好不了。班丞相便聽從她的話,把偌大的班家瓦屋賤買掉,離開了此地。

后來,此屋作為古樓公社辦公室之用,現在是古樓養老院。那里也許還有點歷史的痕跡吧。

“班”為什么就是斑鳩呢?小妾也許不喜歡這地方,故意作這樣聯系。楚國令尹子文是吃虎乳長大的,因為虎身上有斑紋,他的后代于是就用"斑"作為他們的姓氏。因為"班"和"斑"通用,后來就改成"班"了。這是班姓的來源。斑是斑虎,不是斑鳩。如果班丞相知道這個,會聽小妾的話逃離嗎?

班丞相是從哪里來又回哪里去了嗎,無為境內的班姓是不是與班丞相有關,有待問詢。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明堂集上有口井,年代很長,井水很好,裝上自來水后,棄置少用。井欄石由原朱家祠堂立柱基石鑿空而成。據傳此井內有一條泥鰍和一尾鯽魚,當地人視為龍鳳,每年清理井里淤泥,便把它們小心翼翼地撈起來,待清淤工作結束再放回井內繼續養著。

明堂古井——四清井

村西頭兩座山,一曰長山,一曰賴山,位于東南隅的草塘因此俗稱“賴龍眼”,據說不可開挖破壞,否則村里會有異禍發生。

村西還有一個古樹,叫黃蓮木。1846年栽植。樹的底部有個樹洞,據傳,汛期時,如果洞里的水多,那年就水大,反之就干旱。那天,向我們介紹的老人說,他小的時候,樹的主干還是兩根,后來漸漸長在一起了。

黃蓮木

村附近散布著上馬石、下馬石,葉主任還特意帶著我們看了一個栓馬石。它孤獨地立于菜地里,似在敘說曾經的繁華。這些都不是小戶人家的必需,確是富門豪族的標配。

栓馬石

《木蘭詩》有“天子坐明堂”之句,我一直以為明堂的名字與這有關。其實明堂原來叫明塘,后來才改成了現在的名字。其中心村創建于1800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集鎮里96%以上是朱氏家族,非常的集中,這是附近村鎮沒有的現象。

朱姓部分字輩

此文今天發布后,曾經的學生現也是老師的周靜給我提供了很多材料,前面就是根據他的提供作了補充與修改。他還發給我很多照片,歷史古跡類的已插在了適當的位置,他親拍的明堂新貌茲列于后,方便諸位一覽明堂的風采,我也借此祝周靜事業如春錦、理想如夏花,綻放爛漫。

陳永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