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繪本之父松居直曾經說過,繪本是從0歲至100歲都適合閱讀的。
人的一生至少要讀三次繪本:第一次是小時候,被家長抱著讀;第二次是當了父母以后,抱著自己的孩子讀;第三次是年老了以后自己讀。
小時候沒條件,家里不可能有繪本,很慶幸,做了母親,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起感悟,一起畫。
越來越喜歡讀繪本,現在的愛好是用視覺筆記記錄繪本,感受大師的心靈和畫功(哈哈,因為大多數的繪本是圖書館借的,要好好讀哦)。
《一粒種子的旅行》是2010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安妮·默勒文·圖。
我們常常會在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發現植物的影子,比如在石墻的縫隙里、高高的房頂上、廣場的角落里……植物沒有腳,也沒有交通工具,它們究竟是怎樣到達這些地方的呢?
在這本書里,安妮·默勒文向我們介紹了植物的種種“旅行”手段,例如老鶴草的“小勺子”、田薊的“小傘”、草莓的匍匐莖……種種奇妙的方法,讓人大開眼界。本書的文字生動有趣,插圖也精彩紛呈。
作者在書中大量運用拼貼手法,使得畫面既充滿藝術感,又深具真實感,讓讀者在了解知識的同時,獲得非同尋常的藝術享受。
從這本繪本里你會發現自然我和寶貝一起畫《一粒種子的旅行》的奇妙和生物的智慧,也會體會到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的深沉母愛。
在我的視覺筆記中,我將種子的旅行歸納了5種方式,其中,隱喻了第6種的人類的“種子”,“種子”對我們人類來說寓意很深,是愛情的種子,奮斗的種子,還是什么呢?
當然我畫完我的視覺筆記,少不了也讓孩子動動手,孩子對她的畫也有自己的理解。
孩子的畫,記錄了她和她的好朋友,種子讓她想到了花朵,花朵旁邊的點點是她說的種子。
讀完這本書,在路上,會刻意讓孩子觀察各種種子,把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經驗和書中系統的講解聯系起來,很高興和孩子有這樣的互動交流方式。
希望孩子學會觀察生活,發現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