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天在北京師范大學f南院57號樓整理日記創新項目的實施方案,寫到時間管理日記時,白建林老師分享他在記憶中有一位前蘇聯的時間管理大師,非常厲害,遺憾的是名字沒能記憶清楚,好在萬能的度娘真的很強大,百度一下瞬間就找到了。果不其然,這種方法簡單而神奇,筆者受到很大啟發,特地在這里與大家分享: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蘇聯的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一生發布了70余部學術著作,一共寫了一萬二千五百張打字稿。即使以專業作家而論,這也是個龐大的數字。柳比歇夫一生干了那么多事,產生了那么多思想,這是用什么方法達到的?最后幾十年(他是82歲時死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維效率有增無減。而在他是怎么樣,用什么方法做到的。他的工作方法是一個創舉!
這一切都源于他在26歲時獨創了一種“時間統計法”,通過記錄每個事件的花銷時間,通過統計和分析,進行月小結和年終總結,以此來改進工作方法、計劃未來事務,從而提高對時間的利用效率。
他不斷完善這一統計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通過做這樣的記錄,柳比歇夫獲得了精確感知時間的能力。
大神柳比歇夫的偉大創舉在于使時間管理走下神壇,它不再只屬于少數人。僅僅只需紙和筆,我們凡人就都能掌握時間管理,后世無數時間管理流派也莫不源于此。
這種方法建立在數學統計的基礎之上,重點是對消耗時間的記錄進行分析,使人們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時間利用狀況,并養成管理自己時間的習慣。
簡單地說,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就是要記錄時間、分析時間、消除時間浪費、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日記是管理人生的工具,故我們完全可稱之為時間日記(或時間管理日記)。
為什么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如此神奇?
1人腦短期記憶的缺陷
雖然人類大腦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復雜的事物,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你仍然記不清你昨天早上吃了什么、前天晚上幾點睡的覺、大前天到底刷了多長時間朋友圈、逛了多長時間淘寶。
我們的大腦會自動選擇把這些小事徹底遺忘,這其實也是大腦的一種策略,因為大腦這樣才能騰出空間思考更有價值的事情。
可是問題來了,你也同樣記不清你花費在有價值的事情上的時間。也許你自我感覺良好,但是人類往往會高估自己在有價值事情上的時間投入,而這些全都無法被檢測被證明,于是最終影響到了我們的成長速度。
2量化管理才是提高效率的最佳方式
通過時間記錄,我們把不可捉摸的時間片段捕捉起來,筆記本成為了我們的“第二大腦”。
有了記錄,才有可能進行量化管理,于是我們可以精確分析在每個方向上所花的時間。通過不斷分析和研究這些時間片段,我們可以精確規劃未來的時間走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獲得了操縱未來的能力。
我們都聽過“一萬小時”理論,就是在一個領域持續不斷投入一萬小時,那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當我們學會了時間記錄,是不是離這個夢想更近了點呢。
柳比歇夫記錄日記示例:
烏里揚諾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三小時十五分。
鑒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二小時四十五分(0.5)。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二小時二十五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十分;《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十分;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一小時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計–六小時二十分。
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要點
⑴保持時間記錄的真實性、準確性。真實是指工作現場的記錄,而不是補記的。準確是要求記錄的誤差不大于15分鐘,否則記錄就無使用價值;
⑵切勿相信憑記憶的估計,人對時間這種抽象物質的記憶是十分不可靠的;
⑶選擇的時間記錄區段要有代表性;
⑷及時調整時間分配計劃。在檢查時間記錄時,要找出上一時段計劃時間與實耗時間的差,并以此為根據,對下一時段的時間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⑸堅持才能成功。
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步驟
⑴記錄。運用各種各樣的耗時記錄卡準確地記錄時間耗費情況。工作記實表,真實準確;
⑵統計。每填完一個時間區段后,對時間耗費情況進行分類統計,看看用于開會、聽匯報、檢查工作、調查研究、走訪用戶、讀書看報等項目的時間比例有多大,并繪成圖表。
⑶分析。對照工作效果,分析時間耗費的情況,找出浪費時間的因素。浪費時間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做了不該做的工作;做了應該由別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費別人時間的工作;犯了過去犯過的錯誤;開會和處理人事關系時間過長等等。
⑷反饋。根據分析結果制訂消除浪費時間因素的計劃,并反饋于下一時段。
洛陽日記創新學會李明強2017年3月7日夜于北京師范大學南院57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