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反目標的力量:如何利用自己討厭的事情來過好每一天

原文標題:The Power of Anti-Goals
原文副標題:How I designed my perfect day by fixating on what I hate
原文鏈接:https://medium.com/@awilkinson/the-power-of-anti-goals-c38f5f46d23c

作者/Andrew Wilkinson
翻譯/Fanny


去年,我和我的合伙人Chris一起思考我們到底想在Tiny(作者所運營的投資公司——譯者注)中獲得什么。我們想到了各種各樣看起來很高尚的目標,但真的著手去做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我們真正想要的其實很簡單,也是很多成功的商人都在追求的東西:希望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我們有很多朋友,他們比我們更富有、也更成功,但客觀上來說,他們其實過得很糟糕:排得滿滿當當?shù)娜粘瘫?、不是在飛機上就是在去飛機場的路上、一團亂麻似的婚姻、見不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只能睡4個小時…….

主觀感覺:富有、成功、徘徊在牛A和牛C之間

客觀狀況:每天過得跟狗一樣

我們一直標榜自己是離經(jīng)叛道者,也確實成功避開了很多在運營一個大公司時容易踩的坑(比如會議、官僚主義、規(guī)定上班時間,等等),但幾年下來,我們卻發(fā)現(xiàn)我們的日常也開始被一些并不想做的事情給塞滿了。

我們開始每天生活在日程表那殘酷的節(jié)奏下,幾乎喘不過氣來。我們與自己并不喜歡的人打著交道,也為了迎合他人的需要而做著身不由己的事情。

在今年的早些時候,我們終于下決心要作出改變,要想辦法把我們的生活扳回正軌。為了達到這一點,我們使用了一些從查理·芒格——沃倫·巴菲特的合伙人——身上學到的技巧。芒格很喜歡說:“請告訴我我將死在哪里,那樣我將永遠避開那個地方。”

芒格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在談論反轉(zhuǎn)思維,也就是說當你反過來思考問題時,往往能夠找到最優(yōu)的解決辦法。與思考我們到底想要什么相比,通常我們更容易想明白自己不想要什么。他說:

“當你反過來思考問題的時候,問題往往會變得簡單起來。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要幫助印度,你要問的問題不應該是'我要怎樣幫助印度',而是'目前對印度造成最大傷害的是什么,而我應該如何規(guī)避它?'”

“很多生活和商業(yè)上的成功都是源于懂得避開一些東西:比如過早的夭折、比如失敗的婚姻,等等?!?/b>

所以,我們與其去想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完美生活,不如反過來思考一下,自己最不想看到的日子是怎樣的,然后應該如何去規(guī)避它。我們使用了反向思考法后提出了我們稱之為“反目標”的概念:

我們可能會經(jīng)歷的最糟糕的日子是這樣的:

1. 許多冗長的會議

2. 滿滿當當?shù)娜粘瘫?/i>

3. 與我們不喜歡或不信任的人打交道

4. 欠別人東西/失去控制權(quán)/人情債

5. 被迫待在辦公室里

6. 出差

7. 疲憊

從反面出發(fā),我們設定了一系列的反目標:

1. 能通過郵件或電話就能解決的事情就不要安排面對面會議(或者根本不需要解決)

2. 一天的既定行程不超過2小時

3. 對我們不喜歡的人敬而遠之,不要產(chǎn)生任何交集——即使只是稍微感覺不好,也堅決說不

4. 永遠不要放棄我們事業(yè)的控制權(quán),對那些可能對我們有所求的人,不要接受他們的恩惠(確保互惠準則不會生效)

5. 找一個面向一個美麗的公園的咖啡廳并在那里辦公,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的來往而不受干擾

6. 使用視頻會議或者付費讓別人上門來

7. 永遠不要把會議安排在早上,睡到自然醒

問題得到解決。

當然,我們偶爾還是會碰到一些無法避免的糟糕日子,但這些簡單的反目標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比以前好了很多。抽空試試吧,真的是不可思議地簡單、直接、有效。

我們長期努力保持不做傻事,所以我們的收獲比那些努力做聰明事的人要多得多。
—— 查理·芒格


聲明:
本譯文僅供個人研習、欣賞語言之用,謝絕任何轉(zhuǎn)載及用于任何商業(yè)用途。本譯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擔。本人同意簡書平臺在接獲有關著作權(quán)人的通知后,刪除文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