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經驗是有用但不完美的老師

《經驗的疆界》讀書筆記

這篇讀書筆記寫給自己看,一是加深看書的印象,二以后重溫時作為要點索引。

0.關于本書
《經驗的疆界》,英文名《The Ambiguities of Experience》,作者美國管理學家馬奇(James G.March)。書名中有兩個關鍵詞:

  • Experience:經驗、體驗。
  • Ambiguity:表示事物模棱兩可、界定不清的屬性。
    書名直譯就是《曖昧不明的經驗》

第一章 追求智慧

1.1 緒論

介紹本書的理論背景,作者在書中引用的觀點大多來自三個不同學派:

組織學派:該學派借鑒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公共行政管理學和人工智能學。崇尚科學,擅長分析,強調用正式方法分析數據、檢驗假設、考驗模型、證明定理。他們的風格是分析離散變量之間相對簡單的關系。他們的信念是,歷史是蹣跚著進步的,知識和智慧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增長。

敘事學派:該學派借鑒文學、評論、史學、人類學、語言學、法學研究和宗教。強調語言、隱喻、闡述意義。他們的風格是琢磨語言的細微之處,從中發覺意義。他們一般避而不談智慧增長,而是宣揚智慧與歷史相互嵌套的理念以及社會建構和文化意識等概念。

適應學派:該學派專擅理論,強調有機體、物種、技術、組織、行業和社會適應機制的性質。它大量借鑒進化生物學和心理學有關人類學習的觀點。它試圖通過明確適應的具體過程并探索有著多個使適應體的復雜生態圈的適應結果來加深理解。他們一般認為歷史有很強的路徑依賴性、具有多重均衡,而智慧可以非隨機地增長。

1.2 智慧的兩個要素

智慧(Intelligence)一般包括兩個相互聯系但有所不同的要素。第一有效地適應環境;第二,優雅地詮釋經驗。

注:本書主要討論:在追求智慧的過程中,通過經驗學習的方式以及存在的問題。作者對智慧的界定為這個討論設定了目標和邊界,之后的閱讀需時時提醒這個前提。

第二章 通過復制成功而學習

2.1 智慧適應的兩種模式

所謂學習,就是在觀察行動和結果聯系的基礎上改變行動或行動規則。如果那些改變是改進,那么學習就促進智慧增長。學習經常而且容易帶來改變,但是學習不一定促進智慧增長,體驗式學習出現很多錯誤。

注:學習是一個中性詞,行為主義心理學對學習的定義是刺激和反應之間聯系的長久性改變。

從經驗中獲取智慧的模式分為兩種,第一種稱為“低智”學習,指在不求理解因果結構的情況下復制與成功相連的行動;第二種稱為“高智”學習,是指努力理解因果結構并用其指導以后的行動。

注:打個比方,練習科目二->倒車入庫->正庫的時候,教練事先在場地做好記號,告訴你倒車過程中沿著肩膀望出去的視線和記號重合后就向右打死方向盤,接著左視鏡中出現庫角后回正方向盤。準確按照教練說的去做,就能成功完成入庫操作,這是“低智”學習。如果要進行“高智”學習,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可能還要弄清楚這些問題:如何提前打方向盤,最終車身會往哪邊偏?如果車身往左偏了,方向往哪里打進行糾正?這就求學習者除了記憶力以外,還要有空間想象力、意外情況的緊急反應力等,而這些能力的形成在復制成功經驗的做法中是學不到的。

2.3 復制成功的問題

第一,歷史是復雜的。通過復制成功而學習,容易犯下誤設和迷信的錯誤。第二,歷史充滿隨機不確定性,組織中的經驗經常是信號弱、噪音大、樣本小,變現歷史就極有可能大大偏離深層現實。第三,眾選項的潛在結果分布受到歷次所做選擇以及歷次變現結果的影響,即復制本身改進結果分布。第四,經驗抽樣率受樣本結果的影響。

注:以上提到的是從過去的成功經驗中學習面臨的問題,需要著重指出,這些問題與學習者無關,是經驗本身的問題。作者在此基礎上得到結論:當經驗以讓學習有效的方式展開,那么復制成功就會增長智慧。但是當經驗是復雜的,模糊、充滿隨機變異、樣本量有限的,那么復制成功,就有可能導致次優狀態。

思考一個問題:作者這樣的描述是站在哪個學派的觀點?答案是組織學派,從樣本、信號、噪音等用語中可以看出。

學習在三個層面同時發生。第一次是學習做什么:尋找好的技術、戰略或者合作伙伴等。第二個是學習如何做:精煉并改進在某技術、戰略或合作伙伴上的勝任力。第三是學習期盼什么:調整績效目標。因為學習在這三個層面同步進行,所以最佳選項更難找到。在學習選擇較好技術的同時,還要學習如何讓這項技術發揮作用、如何調整對這項技術的期望值,三個層面的適應相互干擾。

2.4 低智學習和高智解釋

風險承擔:當期望值高于目標(收益)時,個體傾向于規避風險;當期望值低于目標(損失),個體傾向于尋求風險。

用兩個小概率發生的事件進行解釋:1.重大科學突破,這樣的事件結果極其正面,但發生機會之小,大多數研究者終其一生不會經歷。實際上,大多數學習者會低估極其稀有事件的發生可能性,進而無意識地規避風險,不能像本來有可能的那樣復制與重大科學發生而相關的行為(例如:高度敬業、積極投入等);2.核電廠的核事故,這樣的事件結果極其負面,但發生機會之小,大多數核電站操作員終其一生不會經歷。實際上,大多數學習者會低估極其稀有事件的發生可能性,進而無意識地尋求風險,復制那些增加核事故發生可能性的行為(如粗心大意)。

第三章 通過故事和模型來學習

3.1 故事和模型

上文提到低智學習的主要方式是復制與成功相關聯的行為,高智學習要求理清事物的因果關系,并用敘事(自然語言)、模型(符號語言)或者理論闡述出來。

故事和模型是兩種壓力聯合作用的產物,要表現出“最大可理解復雜性”。一方面,故事和模型必須精妙復雜到顯得有趣并彰顯人類智慧;另一方面,故事和模型必須簡單到足以讓人理解。

自然語言智慧實踐者的工作,在堅定和懷疑之間無盡循環,因兩難、矛盾和不一致而繁榮。他們依靠并敬重自然語言的不確定性,詮釋而再詮釋,不求定論但求新解。分析模型實踐者,其工作也在懷疑和堅定之間循環,但是強烈地希望懷疑是暫時的,堅定是最終的,他們用想象延伸和系統推導向數學和統計的開放性和靈活性致敬。他們認為自己的動力是追求超語言真理,但是發現自己總是容易犯統計過度擬合的錯誤。

注:網絡環境中哪種更流行?毫無疑問是前者。要看懂后者的模型有認知門檻。

故事和模型是希望被社會證實為真相的虛構。它們是虛構,因為真相是不可接近的。它們代表一類特殊的虛構——明確希望與觀察證據對質的虛構。

人類渴望從歷史經驗中學習,但歷史經驗封裝在人類發明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說人類從自己的發明中學習。本書的目的是指出,人們永遠不可能達成共識說:組織研究所提故事和模型的可信度高于(或低于)小說家,或劇作家所講故事的可信度。

第五章 經驗的啟示

5.1 經驗作為有用的老師

在可以反復練習積累經驗的、相對獨立的、相對狹小的領域,通過反復練習獲得的經驗,往往會改進績效,不過一般不會帶來最優解,易犯嘗試不足的錯誤,可推廣性也有限。

注:作者說在以下領域通過反復練習獲得的效果比較好:1.建立和維護長期關系(合作伙伴、上司/下屬、供應商、競爭者);2.培養技術技能(疏通水道、修理鐘表);3.培養藝術技能(彈琴、繪畫)。因為這些領域信號清晰、噪音低、樣本大。偉大鋼琴家 Ignace Paderewski 在維多利亞女王陳贊他為天才時回答說:“也許,不過在那之前,我是個苦工。”

在因果關系復雜、練習機會較少的領域,經驗不是好的老師。然而,與公認故事或模型提供的神話題主相結合后,經驗詮釋可以促成共識、營造理解感、肯定人類智慧的重要性、有時還會提供少量的審美情趣。

5.2 經驗作為不完美的老師

經驗的三個特征限制了從經驗中學習的效果:

經驗的鮮活性:導致個體把直接經驗看得過度重于很多個體的聚合經驗。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啟示的模糊性:經驗的因果結構復雜、經驗中存在噪音、歷史具有內源性且為參與者和觀察者建構、歷史是吝嗇。
詮釋的靈活性:故事和模型更常用于事后解釋而非事前的預測。不管什么經驗,都可以從不同角度挖掘到不同啟示。

人們理解不了某事物,就給他貼上一個標簽,讓它在語言學上看似被解釋了。實際上,貼標簽與其說是進行解釋,不如說是承認缺乏理解,或者說是放上一個占位符,留待進一步研究

科學知識觀和工程學知識觀不同,純科學知識觀追求的是弄清任何可能前提的必然結論。工程學知識觀追求的是,弄清產生某個結論的充分前提。學騎自行車的孩子,不求理解自行車動力學原理,只想知道哪些動作和反應足以前進和維持平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馬克·吐溫說,如果一只貓曾經從熱爐上方跳過,燙了一下,那么它絕不會再從熱爐上方跳過——這挺好,可是它也絕不會再從冷...
    張軒銘閱讀 1,632評論 0 4
  • 早上股票 伊利股份繼續堅持,相信它在底部,這周目標它盈利5% 中國國航在3%出售,上周五下午購入,達成目標 歐派家...
    陳不勝閱讀 188評論 0 0
  • 元宵佳節剛剛過去,寶貝們還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中。今早剛到教室,就看到寶寶們在模仿慶元宵節目中的變臉。變臉是歷代川劇藝...
    cxy123閱讀 1,690評論 0 0
  • 繼右腿摔斷的一年后,又摔斷了右肩鎖骨,整一個右折。 唯一慶幸的是右肩不影響生活自理,在家還是能夠自...
    阿飛的窩閱讀 156評論 1 0
  • 你的每一個現在, 都是過去努力的結果。 不要憂慮這樣的結果, 這樣你會老得更快, 把從前那顆年輕的心, 一點一點地...
    小劇在成長閱讀 277評論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