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人都在用的溝通方法,卻讓我們付出巨大代價

今天是學習樊登老師《可復制的溝通力》第3天,今天的學習內容是獎懲式溝通的代價。

獎勵和懲罰的溝通方式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很常見,孩子做了對的事,我們就會給她買個玩具,吃一頓好吃的;考試成績不好了,就懲罰她一個月不準買玩具、不能出去玩之類的。我們都習慣了用這種方式去控制對方,卻從來不會去想,獎懲這件事本身,到底會有什么代價。


用獎懲式的溝通,是把人看做了一個物體,而忽視了他的情緒、狀態、尊嚴、人格等更復雜的方面。事實上,人有著很復雜的情感,人們做事的效果很容易受到狀態、情緒的影響,孩子也是一樣的。如果簡單的用獎勵和懲罰去溝通,會讓我們付出下面四種代價:

1、破壞對方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想一下,我們平時讓孩子做一件開心的事兒是不是很多都帶著條件的?

如果你期末考試考的不好,我們暑假就不出去旅游了。我帶你出去玩,不是因為愛你,而是因為你的考試成績。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是真的愛我啊,而是愛我的成績。我們用旅游這件事去控制他,讓他學習,他怎么會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呢?

考的不好就不出去玩嗎?也要去。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帶你出去旅游是因為媽媽愛你,我想和你一起去享受假期。如果考試成績好了,我們會玩的更開心。

2、鼓勵對方為獲得獎勵、避免懲罰而努力。

如果孩子學習是為了得到玩具、避免受罰,如果我們工作是為了拿到工資、避免扣錢,那么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就會積累很多痛苦,找不到真正的內在動力。

我們都有過被逼著做某件事的經歷,只要一想到這事兒根本不是我想干的,是你逼我的,無形中就會有種壓迫感,根本不可能真正把它做好,因為動力不是來源于自己,而是因為恐懼:萬一受罰可怎么辦?

如果找不到內在動力,那我們做一切事都是痛苦的。學習是痛苦的,工作是痛苦的,人生就是一場修行。那如果有內在動力是種什么狀態?樊登老師舉了達芬奇和愛因斯坦的例子。

達芬奇之所以能畫出像蒙娜麗莎這樣舉世聞名、千古流傳的畫作,是因為他就是很享受創作的過程。如果他為了酬金而畫畫,那么他的目標是畫完就行,他不會在乎我畫的有多好。但是他真正喜歡的是享受畫畫這件事,即使對方已經付了定金,蒙娜麗莎這幅畫卻一直沒交稿,達芬奇一直到臨死前還在修改它。

愛因斯坦在研究廣義相對論之前,已經在狹義相對論上有所成就,獲得了很高的學術地位。但是他沒有止步不前,而是勇敢的開拓新的領域,因為他就是很享受鉆研這件事本身。如果他為了名譽和地位,完全可以停下來不再繼續鉆研,也就不會有這么大的成就。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獎懲式的溝通卻把孩子的注意力從做事轉移到了外在的獎勵和懲罰,讓孩子體驗不到內在的動力。大人也一樣,有些人工作就是痛苦,有些人卻享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這就是工作之后人與人拉開差距的原因。

《終身成長》這本書中講到我們人有兩種思維,一個是固定型思維,一個是成長型思維。獎懲式的溝通就會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完成了就停止,他沒有內在動力去持續的精進。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他做事有一種內在動力,即使遇到困難他也會把困難當做成長,主動去找方法,總結經驗和教訓,所以他不需要外在的逼迫。

三、剝奪對方與你合作的快樂和愿望

我們之前講過,溝通的基石是尊重與合作,但是獎懲卻帶來威脅。這種感覺很微妙,我們需要自己來體會。

一個家庭是不是成功,取決于這個家庭有沒有無條件的愛。如果愛都是有條件的,你考試成績不好我就罰你,你認真打掃衛生了我才喜歡你,我們交流還會有真正的快樂嗎?當然不會。

獎懲帶來的合作是“我要讓你按我說的做”,而不是“我們一起做”。哪個更快樂,不言自明。

四、教會對方同樣用獎懲來得到想要的東西

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從父母這學來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有著絕對的影響力。所以當我們用獎懲的方式來控制他的時候,他一定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小時候可能是:如果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不聽你的;青春期可能是:如果你不同意我買那雙球鞋,我就離家出走;長大后可能是:我現在這么討厭這份工作,當初都是你逼的。

甚至孩子會說:你根本就不愛我。孩子說的對,因為他只感受了你提的條件,沒有感受到無條件的愛是什么樣子。

所以獎懲式溝通的代價是非常大的,為什么我們大人也時常覺得不快樂,就是因為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受不到做事的內在動力,總是為了別人、為了賺錢而做事,當然不會快樂,并且我們常常忘了尊重自己。

【什么才是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不是超強的自律,管著自己不準這樣,不準那樣,必須努力,必須學習。

尊重自己是用自己的視角看待自己所經歷的一切,看到自己的狀態,認同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和對方發生矛盾的時候,當我們自己內心陷入痛苦的時候,當我們又很暴躁、想發火的時候,不是先去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先標記出自己的感受,告訴自己:“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很難過,這都是正常的,你也需要被愛,不論你是什么樣子,我都會無條件的愛你。”

我們之所以陷入痛苦,不就是因為我們總是和自己腦袋中那個負面的小人做對抗嗎?一方面覺得自己發泄、傷害到別人是不對的,一方面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陷入沖突和痛苦。

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看到自己的需要。我們之所以有沖突,之所以生氣,就是因為我們自己的需要沒有被滿足。

很多媽媽一點就炸,孩子和老公隨便一句話就讓她大發雷霆,就是因為她自己的需求被壓抑的太久了,壓抑時間長了她就會爆發。

所以,愛自己,不是買一個包,吃一頓好吃的,而是關注自己的需求,尊重自己的感受,這才是良好溝通的前提。只有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我們才能淡定的去面對對方的情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