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翻書2324:《華杉講透資治通鑒》
作者:華杉
不得不說,華杉這個選材很有技巧。他一口氣寫“華杉看透”(《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孫子兵法》),說白了,就是拉眾人陪著一塊讀書。特別是這本《華杉講透《資治通鑒》》,倘若沒有眾人稀稀拉拉地跟著捧,很少有人真能下功夫讀完《資治通鑒》。華杉在序言中毫不隱晦地講,這本“讀透”,其實就是“資己通鑒”。
很少有書是能夠真正讀透的,讀完便算是少數了。很少有讀書人不知道“學以致用”的,卻很少人能把讀書和“用”結合起來。大用做不到,華杉為大家示范了一次“小用”。
《資治通鑒》整理了從“三家分晉”道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第一本,華杉寫了將近兩百年,照這個體量,他恐怕要寫六到七本。
至少有一個好處,讀過這本書的人,希望華杉能夠繼續活下去,畢竟,后面的還指望他寫完。
一、摘記
1、孔子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p>
2、才和德是兩回事,但是一般人分辨不出來,都通稱為賢,這就是看錯人的原因。
3、自己做君子在先,辨別別人是不是君子在后。如果對自己的德沒有要求,你就看不清別人。這便是君子很少說別人是小人的緣由。
4、看一個人,一看他平視親近的人,二看他富貴時資助的人,三看他顯達時保舉的熱你,四看他遇困時有所不為之事,五看他貧窮時有所不取之利,這五個方面,就足以看透一個人了。(李克對魏文侯說的話)
5、商鞅: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6、事情成不成,取決于領導者的決心和意志力,不取決于所謂“實際困難”。
7、張居正:賞罰是人主威福之柄,行賞一定要和對方的功勞相對應,大家才知道你倡導什么。(韓昭侯把舊褲子收起來,不肯輕易送人,準備獎給有大功的人。)
8、兵法的關鍵,不在于學習新套路,而在功力。套路要老,功力要深。套路要夠老才可靠,功力要夠深才有效。
9、《易經》的原理:《詩經》“得人者興,失人者崩”。《尚書》“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10、魏文侯問李克:“吳國為什么會亡國?”李克說:“數戰數勝?!眴柡蛘f:“數戰數勝,國之福也,怎么會亡國呢?”李克說: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11、有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12、信義無需智取,都靠身體力行。
13、王陽明:“我等用功,不求日增,但求日減,減一分人欲,則多一分天理,這是何等容易,何等灑脫。”
14、修禮者亡,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
致力修明禮義的,能夠王天下;善于治國理政的,能夠強國家;能夠爭取民心的,可以保平安;可以就連財富的,只會加速滅亡。
15、樂毅: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16、對別人,可給可不給的,都給;對自己,可要可不要的,都不要。
17、世上有事不宜遲的道理,也有事緩則圓的智慧,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18、路線——方針——政策——計劃
19、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你用我,我就行道與天下;不用我,我一身本事卷而藏之。(不是一身本事,應該是一種信念)
20、孟子:說大人則藐之。(向大人物進言,你要藐視他,別被他的威勢嚇著。大人物缺什么,就缺批評,就缺敲打。因為沒人敢批評他,敲打他。)
21、白起心胸狹隘,因為自己受了委屈,就樂見國家遭禍。這樣的態度,非國家之士,最終,因一己之惡,成就了秦王之惡,迫使秦王宰了他。
22、《資治通鑒》:懷孕十二個月生始皇帝,是硬生生把秦始皇往呂不韋身上說。
23、荀子:智莫大于棄疑,行莫大于無過,事莫大于無悔,事至無悔而止矣,不可必也?!畲蟮闹腔劬褪遣挥靡芍\,不用奇謀巧計。最了不起的行動,不是一舉成功,而是從不犯錯。
24、小人是永恒存在的,不是你能解決掉的,出了問題罵小人,沒有用。必須要求自己,學會與小人共存。如果認為自己有功、有理,就可以任性,又怎么能說是忠臣?
25、兵法首先不是戰法,而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而是不敗之法;不是以少勝多之法,而是以多勝少之法。
26、打仗永遠不能指望“友軍”,要靠自己。
27、君子最怕的不是建議了別人不聽,而是“說不由道”。我只說和正道相合的話,他用就用,不用就算。我說的是正道,他不用,這是他的事,不是我的事,沒什么好擔心的。
28、這個世界,我們能控制的知識很小很小一部分,主要是控制自己,別想控制別人。
29、什么叫國家?任官以才,立政以禮,懷民以仁,交鄰以信。
30、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名世者,是可以命名一個時代的人。)
31、君臣之義,只有名分是不行的,天下所秩,性之所安,情之所順,缺一不可。
(陳勝折騰到最后,越來越糟糕)
33、何為亂世,就是局面最終會亂到讓人昏亂的地步。趙高在最后的選擇,說到底只能用“慌不擇路”來形容。完全沒有章法。
小人當道,最終必然是“窮斯濫矣”。一開始沒有章法,把一手好棋下成死局,最后在昏亂中作死一把。
二、感受
以兩百年為一集,啃完1362年的事兒,應該也不算多難。再隨手寫上幾萬字,讀過了也就內化得差不多了。
這便是華杉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