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
民國前,大家們所寫的小說是才子佳人;新文化運動后,大師們用白話文寫民國版的才子佳人;如今,那些名氣不小的作家們(不分男女老少,占絕大部分),還依舊在寫才子與佳人——專攻紙媒的人寫韓版;網絡小說的寫屌絲逆襲版(也是才子與佳人)。我很納悶,為何不換點有新意的東西來寫?
我曾拜讀過某知名女作家(當代)的散文集,很有靈性和才華,不落俗,不浮華,平實而有深意,又不乏秀氣之美。奈何,到了小說時,不僅落俗套,還假得不行。那不是才子和佳人該有的表現啊!不是幼稚,是做作,連我這般的偽才子都看不下去。我相信別的讀者也不傻,作者與我年紀相仿也絕對不是犯傻了才寫成這樣(不是一兩部,上架過的實體版小說有近十部長篇了,我瀏覽了幾部,都一樣)。
那么,你寫成這傻樣是為了哪般?
我覺得是思維固定了,她把以前自己所看過的傻缺小說,把那種模式照搬了進來。她是專職作家,也以小說家自居。
以我的認知,寫小說,就是寫生活。你可以虛構故事與人事,但不要寫出假東西來吧。例如,八月十五種花生之類的假生活。我認為她們不是沒有才華,是思路問題,同時也懶得去創新。
我在不少地方見過一種觀點而且贊成的人還不少,他們說,“不是沒有創意,而是害怕創新后,會失去老讀者,為了保險起見,不敢改變。”總之是類似的意思。
我只能說,說出這種話的人,絕對不是寫書之人,而且對于寫作領域還沒入門,屬于外行湊熱鬧的那一類。因為風格與技法是兩碼事。至于讀者,之所以叫老讀者,是因為喜歡你的文風,才會一直跟進,一直追隨你的文字。而個人風格如同人的秉性,是不可能被人模仿到的,因為與個人閱歷有關,所以只要風格成型了就不用擔心有大的變動,很難變的。若有大變化,就是脫胎換骨了,這樣的風文將是另一個境界了,已經脫俗了。
哪個作者會擔心自己脫胎換骨的?這是想求都求不來的另一個層次,能令人全方位提升,而不僅限于寫作了。這個境界的人已視文章為小道了,因為此時對他來說,所謂好文章已不足為道,能信手拈來。怎么樣的文章才能算好的,當然是沒雕琢痕跡的,能返璞歸真的,最好是渾然天成的。若詞藻華麗,只能說是匠師的功夫好,并不代表文章有多好,它只是一種術,而不是器。器能載物,器是有靈魂的。術能傳承,器不能。人們常說的“大器晚成”,這時的成就已經是宗師級別了,能開宗立派了,因為能自成一系了。而不是說術,不是說學成。器是修出來的,是自修,自我琢磨而成器;術是有法可依,是能依前人的經驗和心得來練習。已成大器者,已經能給別人傳授自己的術了。
我近期新認識了個網友,00后的女寫手,還是個在讀生,看了她的小說后,令我汗顏!雖然還沒完本,也是用網絡寫法,我卻不得不佩服她的思維敏銳,對文字的運用也很好,一點都不稚嫩。至少我十六歲時是寫不出來的;二十六歲時也寫不出那樣文章;三十六歲也快近了,如今還是忐忑——對自己文字運用的不自信。
我不是捧誰損誰,我沒點名,與她們也都不熟,只是就公道而言,就感知而言,并能言之有物,不是空口白話。
我只想問:“才子佳人,你們要寫到什么時候才是個頭?”我早看膩了,終于忍不住便寫了出來。
p.s:我又說真話了。各位別打我……要打,打輕一點(我抱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