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第十一章:贊同或反對作者

1.如何才能真的算是讀讀一本書呢?

當你看了全書之后,對作者的意見完全贊同,分析閱讀已經全部結束,你已經被啟發或被說服或被影響了。一位讀者與作者達成共識后,掌握住他的主旨與論述,便是與作者心意相通了,事實上詮釋一本書的過程,是通過語言的媒介,達到心靈上的溝通,讀懂一本書可以解釋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種認同。

讀者讀一本書,他讀懂了或者他沒讀懂。假設他讀懂了,這樣他才能說更多的話,如果他沒懂,就應該回頭重新研究這本書。

在第二種難看的情況中,也有一個例外。“我沒懂”,這句話也可能本身就是一個評論,但在下這個評論之前,讀者必須有理論支持才行。

總而言之,但讀者不只是盲目地跟從作者的觀點,還能和作者論點針鋒相對時,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對的有意義的評論。

2.什么是同意?

很多人錯誤的認為,讀者與作者之間相互了解,就不可能不同意對方的想法,并且他們堅持認為“反對的意見”純粹來自“不了解”

關鍵一點:只有當作者說出的是事實,而且提出相關證據時,他的說法才成立,否則就是毫無根據的說辭。

只有當雙方都了解對方所說的內容的事,關于事實與或方向的議題——關于一件事是什么或該如何做的議題——才是真實。在討論一件事是,雙方都要對文字上的應用沒有意見之后,才能談到同意或不同意的觀點。這是因為(不是盡管),當你通過對一本書的人詮釋理解,與作者達成了共識之后,才可以決定同意他的觀點,或是不同意他的觀點。

第二節、偏見和公眾

現在我們談一談你讀懂了一本書,但卻不同意作者的觀點。

1.理想化的辯論滿足的三個條件

第一點、注意你辯論時的情緒

第二點、把你的假設或前提說出來,一場好的辯論不會為假設而爭吵。

第三點、嘗試不偏不倚,理性多一點

2.判斷作者論點正確的四點方法

第一點、你的知識不足

第二點、你的知識有錯誤

第三點、你不合邏輯——推論無法令人信服

第四點、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第三節、判斷作者的論述的完整性

在這四個重點之中,第四個重點與前三個略微不同,前面三個批判點與做的共識、主旨、論述有關。這些是作者開始寫作時,用來解決問題的要素,而第四點這本書是否完整了——是與這本書的架構有關。

關于第四點,說一位作者做的分析是不完整的,無非是如下情況:他沒有解決他一開始提出的所有問題,或者他沒有盡可能善用身邊的資料,或是他沒有看出期間的含義與縱橫交錯的關系,或是他沒法讓自己的想法與眾不同。

嚴格來說第四點并不能成為不同意一個作者的根據,我們只能就作者的成就是有限的這個點上,站在了對立面上。

第四節,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

一、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論什么規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潔的文字,說明一本書再談些什么

3.將主要部分按照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大綱列舉出來,并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立舉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格

5.詮釋作者的關鍵詞,與他達成共識

6.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關鍵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么,從內容中找到相關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是沒有解決的?在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有解決的問題

三、分析閱讀的第三個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的去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評價(在你說出:“我懂讀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辨到底不可

11.在真正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關于最后的這四點,前三點時表示不同意的準則,如果你無法提出相關的佐證,就必須同意作者的說法,或至少一部分說法。你只能因為最后一點理由,對這本書在暫緩評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