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開篇講到,本質上,投資其實是我們整體認識的財務變現,能夠把我們對于政治、宏觀經濟、中觀行業、微觀商業、人性,甚至是對于自己的認識投射于損益這一維度上。
一、內容概要
什么是好好賺錢?
我們講的好好賺錢指的是理財。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建立屬于自己的理財邏輯系統,通過打理我們的財務,實現被動收入,走上真正的好好賺錢之路。
好好工作等于好好賺錢嗎?并不是有好的工作、好的收入,未來就會有錢,生活就一定好。
理財等于節約、省錢嗎?貸幣每天都在貶值,僅僅存錢是不夠的,理財首先為了對抗通貨膨脹,不讓手里的資產減值。
理財的最后一步是什么?即當錢不再是困擾我們的問題時,你要的是什么?也就是說,理財的最后一步,要走到哪呢?這也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
好好賺錢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思維升級,第二部分是上手實踐。
本書將從兩個方面講述升級思維,一是理清普通人對于理財的思維誤區;二是通過分析窮人與富人之間的思維差距,來說明為什么感覺到缺錢的人總是我們。
當我們沉淀越來越多的智慧和更加成熟的三觀后,投資會成為我們最后一份職業的好選擇。
理財前的準備。
輕松的事情,才能做得長久。很多人把理財當作一件痛苦的事情,談起來總是覺得無從下手,無形中大家把這件事想得越來越難,于是遲遲無法真正開始。也就是會一直拖延下來沒有行動。生活中很多其它事情也會這樣,比如,體驗、健身、閱讀等等,為什么呢?
對普通人來說比較有用的解釋是,在行為經濟學提供的雙曲貼現模型中,有一個叫“時間貼現”,講的是個人對事件的價值估計,隨著時間流逝會下降的心理現象。
簡單來說,就是當面對兩種選擇(一種是報酬多卻需要等待一段時間,另一種是報酬較少卻能較早獲得)時,人往往會不理智地選擇后者。
怎么克服呢?
一是任務分解;對目標進行任務分解,能讓我們更好的向目標邁進;
二是設立補給站,在實現長遠目標時,可以給自己一些即時反饋作為獎勵。
三是分清目標和愿望。目標是可執行、可達到的,而愿望往往可以天馬行空。別把心里的愿望當成目標,那只能讓你陷入沮喪,永遠實現不了目標。
自由取決于一個人能多大程度地安于不確定性。實現財務自由的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就是我們的被動收入剛好可以覆蓋日常生活的支出費用。所以要實現財務自由,思路非常簡單,那就是在適當管理日常支出的同時,一直不斷地努力提高被動收入。
財務自由度=投資凈收益/總支出。建議值≧15%。當達到100%時,就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了。
實現賬務自由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覺醒。作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買保險防止意外和變故。
第二階段:積累自己的第一桶金;
第三階段:建立自己的投資系統。
一是用選伴侶的態度選擇理財產品;它們的共同點是如果你在選擇的時候太草率,不用心,了解得不夠,未來會吃大虧。
二是用經營婚姻的方式對待自己的投資;就是和對人的長相廝守,和錯的人趁早分手。
這個世界上,有不經過好好經營和學習,就能幸福的婚姻嗎?理財投資也一樣,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想要踏踏實實地多賺錢,就一定要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
理財就是理生活,投資自己是最好的投資。
投資自己,并不是說去消費享受,而是把錢投在可以提升我們的工作技能和競爭力的項目上,比如培訓、課程、工作、健身等。
因為無論健康,還是我們學到的技能,都會一直跟隨我們,可以為我們創造財富。這些早期的投入,很可能會在未來給我們帶來成倍的收益。
二、精句摘錄
大學畢業前我們都缺兩門課,一是愛情課,一是財富課。畢業之前是A面,做了就是不務正業,需要預防;畢業之后是B面,這回避不了,必須面對的現實。
獵豹移動的CEO傅盛說:“認知,幾乎是人與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技能再疊加,也只是熟練工種。而認知的差別是本質的,是不可量化的。”
“投資應該是人生最后一份職業”
99%的人,都想過1%的人生。
我們往往夸大了一年時間能發生的改變,而低估了五年時間的力量。相信時間的推移,我們都能夠慢慢接近我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