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大槐樹的傳說——明代城防和移民實邊(溯源系列之五

[轉載]大槐樹的傳說——明代城防和移民實邊(溯源系列之五)


原文地址:大槐樹的傳說——明代城防和移民實邊(溯源系列之五)作者:KSG_CEO

大槐樹的傳說——明代城防和移民實邊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鸛窩。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派宋國公馮勝將軍西征,平定河西諸路。明王朝廢除了元朝軍政機構永昌路和西涼府,在涼州設立了涼州衛,屬陜西行都司管轄(明甘肅屬陜西布政使司)。

涼州衛的治所涼州,在地理位置上歷來是抗守河西走廊咽喉的重鎮和多民族爭奪的要地,涼州的得失關系著西北邊防的大局。明朝雖然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但殘元勢力還很大,而且西北的重點就在涼州之北。如果殘元勢力占據了涼州,從戰略上來說明朝將處于極為不利的局面。因此,明王朝特別重視涼州的安危和布防。在涼州的東北面從東向西,在漢長城的基礎上增修了百余里堅固的邊墻,東接古浪,西連永昌;沿長城設有報警的烽火臺和駐兵的邏鋪。公元1377年,駐涼州都指揮濮英出于軍事防務的考慮,對涼州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加固增修,在原有城墻的基礎上又增高了?1米。公元1391年,涼州總兵宋晟在武威城原有東南北三門的基礎上增辟西城門,并修建了東、南、北三大城門樓,修建了吊橋?4座,挖了深6米多的城壕,在城墻四周修建箭樓、邏鋪共36座,在北城墻的西邊獨建一高樓,用來眺望遠方,警報敵情。公元1574年,甘肅巡撫廖逢節、總兵石茂華又歷時兩年,用磚包砌了城墻。至此,涼州城成了名副其實的“金城湯池”。在增修加固城池的同時,發動民工修堡筑寨,設立保甲制度,聯防自衛,堡、寨聯為一體,平時耕種,戰時據守自衛。因此,涼州(從明開始)以堡、寨命名的村莊遍布全境。堡寨保甲的設置,對保境安民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各種措施得力,加上明對駐守武威的將領也慎于選派,如濮英、宋晟、姜、達云、毛忠等都是熟悉邊情、勇敢善戰的優秀將領,因而在殘元勢力接連竄擾,不斷進攻涼州的情況下,明朝取得了一系列戰爭的勝利,充分發揮了涼州這一軍略要地的重要作用。

????明初,由于元朝殘余勢力和一些少數民族的經常入侵,戰爭頻繁,戶口銳減,嚴重地影響著生產的發展和邊防的鞏固。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統治者開始實行大規模的移民實邊。初期曾將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一帶的數十萬居民遷移到河西一帶,屯田生產,充實邊防。中后期,因京畿連年荒歉,也曾移民涼、甘一帶以解溫飽。當時移民由地方政府管理,移民墾種田地,謂之“民屯”,開始3年不納賦稅,3年后征稅也比較輕;不在額的荒地,可任人開荒耕種,永不納稅。由于這些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移民和當地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經濟恢復。

涼州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屯地”、“屯莊”、“吳家屯莊”等地名,許多家譜、族譜都記載其祖先徙居涼州的事實,民間也廣泛流傳著祖先“來自山西大槐樹”的說法。這些情況實際上就是明朝實行移民實邊政策的歷史反映。特別是大槐樹的傳說,有著非常確切的實證。

萬民縈懷的大槐樹,在山西省洪洞縣城北二里的廣濟寺旁。樹旁有石碑一座,碑冠在盤龍細雕之中篆刻“紀念”二字,碑陽鐫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文記載著明朝移民實邊和移民就食的情況。明初移民時,在廣濟寺設局駐員,各地移民都到大槐樹下集中,然后編排隊伍,分赴各地,再由接受移民的地方政府集中安置。在涼州至今還有“發放”、“安置 ”等鄉村名稱,這些地方實際就是當時移民管理安置機關所在地。移民們離別養育了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到千萬里之遙的陌生之地去生活,畢竟難以割舍。古人分別時曾有折柳相贈之習慣,“柳”者留戀之意。移民們則帶上一株槐樹苗木,種植在新的土地上,以表示“懷念之情。移民活動多在晚秋進行,此時槐葉凋落,樹上老鴰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凝眸高聳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鴰不斷發出哀鳴,令他們不忍離去,潸然淚下,頻頻回首。從這里遷徙四處的人們,寄居他鄉,把洪洞大槐樹、老鴰窩的故事流傳給后代,聊解思念故土之情。“問我故鄉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樹下老鴰窩。”天長日久,洪洞大槐樹的故事便婦孺皆知。從洪洞帶到各地的槐樹苗木也在新的土地上生根成長,枝繁葉茂。武威境內槐樹遍布,據說與此有關。在武威眾多的槐樹當中,尤以城東10公里處清水鄉張清堡大槐樹最為著名,它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樹圍6.9米,樹高15米,樹冠高大,枝葉繁茂,每年都有新枝抽發,前去觀賞者不絕,還有人焚香叩拜,這也算是對祖先的懷念。1989年4月21日,武威市二屆一次人民代表大會作出決定,以國槐為市樹,充表達了廣大涼州人民熱愛國槐、緬懷祖先的心愿。現在,涼州城區各街道槐蔭蔽日,嘉樹蔥郁,把古城妝點得美麗多姿。

????明朝在移民屯田的同時,興修了許多水利設施,設立了專門管理水利的機構,把水利納入移民屯田統一管理,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商業也很發達,在沿邊地區設了“茶馬司”,專理茶馬互市,還設有專門的茶馬集市。明朝于洪武五年(1372)創修了蘭州黃河浮橋,開辟了由蘭州直通河西的官馬大道,沿途設置了許多驛站和遞運所。這些措施對發展農業生產,促進商業流通,加強民族團結,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明朝還非常重視發展文化教育。武威現存的古建筑有文廟、海藏寺、大云寺、蓮花山、羅什寺、金塔寺等,都是明朝新修和增修的。涼州是全國保存明代建筑最多的地區之一。

古槐三代

在山西省洪洞縣賈村附近,南同蒲鐵路西側,有一處濃蔭蓋地、槐柳相間的樹叢。每年,這里都游人不斷,名聲傳遍五湖四海。這里就是數不清的億萬人的“故鄉”——洪洞古大槐樹處。

????走進樹叢,一座古樸的木牌坊迎面而立,它四柱三門,中門高大,門額有橫匾,匾上雕著“譽延嘉樹”四個斗大的古體字。過木牌坊不遠處有碑亭一座,亭內矗立著一塊高大的石碑,上書“古大槐樹處”五字。石碑矗立處,就是“譽延”數百年的第一代大槐樹生長的地方。這棵大槐樹在地面消失之后,從根部又生長出一株小槐,人稱第二代。這株第二代槐樹不知何年又干枯了,如今樹體尚在,枝葉全無,挺立于碑旁。說來有趣,第二代死后,從它的根部又生出一棵第三代來,30多年來,年年枝繁葉茂,一年比一年高大。

????對于這棵大槐樹,教百年來,黃河下游的村村寨寨,甚至更廣泛的地區,一直流傳著許多有趣的故事。在晉、冀、魯、豫、皖等省,還有首都北京附近,還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歌謠: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問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鴰窩。”

一棵槐樹怎么就成了億萬人的“故鄉”了呢?

明初的六次移民

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戰爭連綿不斷,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到了明朝初年,我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區呈現著民多逃亡、城廓為墟、田地荒蕪的冷落、凄涼景象。山東、河南、河北受戰爭破壞最為嚴重。

到了永樂初年,情況仍未好轉。戰爭的創傷尚未愈合,緊接著又出現了較大的天災。永樂元年(1403年)甲午,直隸、北京、山東、河南饑。庚寅,山東蝗。丁酉,河南蝗。永樂二年八月,淫雨毀北京城5000余丈。10月,黃河決口,沖毀開封城。面對這種社會經濟異常凋敝的情況,朱元璋和朱棣意識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轉,對于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明立國之初,朱元璋就決定實行“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政策。當時,就北方來說,山西受戰爭破壞較小,四境安寧,而且多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特別是汾河沿岸廣大地區,地沃水足,人煙尤為稠密。于是,明洪武、永樂年間,政府便大量從山西南部遷民。

從現有史料來看,明初從山西遷民共有6次,這些移民,不僅被遷送到山東、河南、河北、北京,還有的遷送到了遙遠的淮河以南。至今在北京大興、順義等縣,還有許多以山西的縣名命名的村莊,如長子營、屯留營、霍州營等。

“這里就是我的老家”

山西這6次移民,都與洪洞大槐樹發生過關系。據史載,明初從山西遷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縣,都要先集中到洪洞縣去。洪洞縣賈村,當時有一古剎名叫廣濟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樹。明政府在廣濟寺為移民登記,“發給憑照、川資”,爾后再由此處編隊遷送。老百姓在離開洪洞時,人人悲傷,個個哭泣。他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肩挑籮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縣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幾片槐樹葉,三步一回頭,五步一轉身,狀極可憫。當廣濟寺在視線中漸漸消失時,人們總想在最后一瞥中尋找個有紀念意義的東西,作為今后懷念故鄉的標記。此時,恰好能看見聳立在廣濟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樹蒼老挺拔,枝繁葉茂,高聳入云,在秋陽的照射下,閃著翠綠色的光亮。樹上還有烏鴉窩,高筑枝頭。于是,這株古槐上老鴰窩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遷民們的心中。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父傳子,子傳孫,“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鴰窩。”便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鸛窩。

山西“洪洞”縣對于中國百姓來說,可謂家喻戶曉,在中原和北方更可謂婦孺皆知。一個小小的縣名,何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這大概是因為:一是洪洞隨“蘇三起解”的傳唱而揚名。二是隨明初洪洞移民而被廣泛記憶。

????在長江以北的地方,特別是山東、河南、江蘇、河北、安徽等省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為祖居地,在這些地方以外的地方,也因這些省人口的外遷而也把洪洞作為尋跟問祖之地,如東北三省、臺灣。洪洞大槐樹對于這些地區的百姓來說,已經不是單純對祖居地的一個記憶,而且把這種記憶演化成對故鄉和祖先的懷念情節,緊緊縈繞在腦間心中,為中華民族心中留下了悲歡離合的一段記憶,常使人感慨系之。

????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晉、冀、魯、豫、陜、甘、皖、蘇、鄂、蒙等地,甚至廣西、廣東、海南也有部分移民,南寧市盧家翎曾說:“《盧氏族譜》載:盧伯莊、平陽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縣,清弘治年間舉人,任廣西北流知縣,落業北流民安沖頭村,生三子。至今子孫已有四萬余人,遍及廣西、廣東、海南三省七縣。”從明初至現在,在各個歷史時期,昔日由洪洞遷出的移民,又轉遷到云南、四川、貴州、新疆、東北等地區。例如明末吳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王,他率軍轉戰陜西、四川、云南、貴州(《清史稿·吳三桂傳》),部下士卒大多是冀、豫、魯健兒,他們大多是古槐移民后裔,多不愿附逆而散居各地。清軍入關后,旗民多編入軍籍,關外空虛,土地荒蕪,為了恢復生產,清政府獎勵由關內向關外移民,“順治十年議準遼東招民開墾,有能招至一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招民數多者,每百名加一級”。(《古今圖書集成·賦役考》)這項政策,一直貫徹了幾十年,從古大槐樹遷出的人民,有相當部分再轉遷到東北地區。還有一例,在國民黨退居臺灣時,有相當部分移民后裔移民臺灣,臺灣《東方雜志》復刊第十五卷第七期載:高陽齊如山先生寫道:“吾族乃于明永樂二年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去的,清朝末年,有許多河北省的軍官重到山西,又尋到大槐樹之所在……足見中國人念舊不忘本的心情之濃厚。”陳紀瀅先生也寫道:“北方多少代以來,一貫證明成祖燕王掃北后,把山西省迤西居民,遷徙至中原,以洪洞縣為移民轉運站這件事,互相轉述,至今不衰,認為這是歷史上北方居民的一次空前大遷徙。”臺北新店市張學亮先生給洪洞縣政府來信說:“我的祖先是山西洪洞老鸛窩人,姓張。屬于‘甜菜芽張’。據現今菏澤市地各志記載,我的祖先是于1368-1398年間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鸛窩東遷至山東曹州府西北45里李莊集,后又東移二里建村,是為黎陽村。”

????“誰是古槐遷來人,脫鞋小趾驗甲形”。河南、山東、河北、陜西、皖北、蘇北等地普遍傳說,凡是從洪洞遷來之民,腳小趾甲中有一裂縫,好像是兩個指甲,不是古槐遷者,均無此特征,時至今日仍為復形指甲,這一問題還待民俗學者、遺傳學者深入研究。據說還有有些移民是被綁押解遷出的,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須讓領隊解開繩索,故至今這些地區上廁所仍說成“解手”。

????古大槐樹處遷民之后裔經過幾代、十幾代,大都不知道被遷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樹是故鄉”,這一點至今誰也沒能忘卻。移民在離開大槐樹時戀戀不舍,到達新的定居地點后,他們大多栽種了槐樹,借以寄托自己對家鄉的懷念。河北省河間縣申魯村高氏在自己家門口栽了一棵槐樹;保定府西關謝德先開了名叫“老槐茂”的醬菜鋪。河南確山縣有槐樹廟村、大槐樹村、槐樹莊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廟祠堂的楹額上銘記了紀念的文字,以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山東菏澤固堆袁家祠堂墻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題望槐思鄉詩:“昔日從戎驅韃虜,今朝屯田太行東。洪洞分支老門第,曹州安居舊家鳳。

????古崗植槐三五株,銘記晉中父老情。臥雪傳說流千古,后昆霞蔚賽勁松。”河南焦作市劉氏祠堂匾額書:“派衍洪洞。”河南偃師縣牛氏家廟大廳的楹聯寫著:“十八祖平陽世澤,五百年毫西名門。”河南省武陟縣小東鄉大淘村孫氏牌位對聯:“祖洪洞支遷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移民們遷往各地,因一村不準兩一姓,所以兄弟之間為了相互照應,有一姓分為幾個姓者,至今仍有山東某地仍有“回、翟、常,一個娘”、“魏、梁、陳、一家人”、“崇、劉、顧,是一戶”、“山東無二郭”等說法。(資料來源——網絡)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