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鏡魔鏡,告訴我!我為什么會討厭別人?

有一個英俊的少年,天天到湖邊去欣賞自己的美貌,最終掉下湖中淹死了。在少年掉下湖的地方,長出了一株水仙。仙女路過湖邊,看到本來的一灘淡湖泊水化成了咸咸的淚水。

仙女問湖泊:“你為何落淚?”

湖泊答道:“我為那英俊的少年流淚。”

仙女說:“你天天見到水仙少年,為他流淚很正常,我們在山林中,都只是見到他的背影,只有你能天天見到他的美貌。”

湖泊問:“他長得美嗎”

仙女感到很詫異:“這個問題不應該問我啊,你每天都能看到他的容貌,還有誰比你會更清楚呢?”

湖泊沉默了一會兒,開口說:“我確實是為水仙少年而流淚,但是我從來沒有注意過他的容貌,我流淚是因為每天都能從他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美麗的映像。”

和湖泊一樣,不管在什么時候,我們看到和關注到的總是自己。然而大部分時候,我們卻沒有意識到。

高中的時候,我很討厭班里的一個男生。理由是,他很裝逼,愛顯擺。后來發展到,我看到他的一舉一動,聽到他的聲音,看到他的臉,總是會有一種惡心的感覺。嗡嗡評論那時候的我:好像有許多討厭的人,愛憎分明。

后來,我慢慢地發現,我所批判的討厭之人,不是將我的缺點放大了,就是將我所想要隱藏的部分展現出來了。我知道自己很有表現欲,渴望在身邊的人面前展示自己,可我的性格比較害羞,總是扭扭捏捏,就算在展示的時候,也不怎么放得開。被我討厭的那個男生和我恰恰相反,勇于展示自己,盡管有時候他的展示讓人覺得裝逼和顯擺。我看上去則比較內斂,可總是在無形中裝逼,一旦炫耀起自己所知道的,就開始喋喋不休,反應過來后才發現對方根本聽不懂也聽不進去你講的啥。

由于不敢承認,由于不明所以,我們常常攻擊別人的缺點,但其實是潛意識在攻擊自己的缺點。那些缺點,就像一個你一直想要擺脫的陰影,然而它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我們常常無法看見它。克里斯多夫·孟在他的著作《親密關系》中說道,“你的陰影其實是你的鏡像,如果你舉起左手,鏡像就會舉起右手,你們舉手的原因是相同的。行為或許相反,動機則相同。”

我是被我奶奶養大的孩子,按理說,我應該感激她的養育之恩,現在長大了應該好好報答她。可和她矛盾自從上高中以來一直很尖銳。在我看來,她是全天下最不可理喻的人。愛抱怨、負能量爆棚、看不到我做的好的地方等等。從小在她身邊的我,面對她自然是一個弱者,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等到青春期,不知何時我揭竿而起,開始“保衛自己的正當權益”。可從來沒有人教過我該怎么做,于是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和她爭吵,起先是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進行爭辯,慢慢的,竟一聽到她說話就想去反駁幾句,事實上也這么做了。在多么心平氣和的情況下都無法與之溝通。因為一和她說話我就會發脾氣。

有一天,我媽媽來到我的房間和我說話,我們對某件事產生了分歧,掙了幾句后,母上大人表示對我很失望,在走出我房間時加了一句:你簡直和你奶奶一模一樣。天哪!這對我來說像是一個晴天霹靂,我怎么可能和她一樣呢!我又不啰嗦又不對人進行人身攻擊又不......我想找出所有證據來證明我和我奶奶才不一樣,但是,我失敗了。

我承認自己確實也是有比較多的負能量,我常常無法肯定自己,看事情也比較悲觀。從這些角度來講,我和我奶奶的行為在潛意識上如出一轍。之所以無法感激她,甚至不喜歡、討厭她,其實只是在討厭我自己。

多么痛的領悟。

寫到這里,我想到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的一句話,“世上絕大多數人,并不渴求證實的真理。在大多數情況下,真理這東西就像你說的那樣,伴隨著劇烈的痛苦,而幾乎所有人都不渴求伴隨著痛苦的真理。人們需要那種美麗而愉快的故事,多少能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有重大的意義。正因如此,宗教才能成立。”

想要直面自己的內心,承認討厭別人缺點背后所隱藏著的倪端,必是一個面對真理的過程,同樣,也是承認自己在那個方面的失敗。承認與面對自己的失敗,和真理一樣伴隨著劇烈的痛苦。

唯有敢于面對真實,始有覺醒。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