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覺得看書好,看書的好處就不說了,不過有人說書看的越多越好,事實真是這樣嗎?
請看下方的公式:
?閱讀的時間成本=選擇圖書話費的時間成本+閱讀圖書所花費的成本+誤讀圖書所花費的時間
大多數人只聚焦于看書會得到什么,卻忽視看書要付出什么。豈不知能不能得到是不確定的事情,會不會失去是確定的事情。不先思考看書會失去什么,就下定論說看的越多越好,這種觀點我不贊成。
首先,閱讀的第一個確定成本是付出的時間,不管你看好書還是垃圾書,都要付出時間。所付出的時間還要根據不同人讀書效率(速度和吸收、理解程度)而打折。道理就不展開說了。
此外,還有很大概率讀到垃圾。古往今來,好書多,差書也多。以諾貝爾獎為例,我相信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讀不全諾獎獲得者的代表作,這還不是全部作品。書籍的世界里也有奇怪的現象——我們更容易接觸到垃圾書,而不是好書。大多數好書都是逆人性的,而垃圾書是順人性的,垃圾們更懂你想看什么,更諂媚于把你想看的寫出來給你看,讓你開心,讓你爽。因此,不是流傳至今就是經典的,也有不少書出于某些原因一直在市場上流通著。
而看到垃圾書,鉆進了垃圾堆里不想出來,也是看書的代價之一。
除了以上兩個代價外,還有一個最致命的代價——你究竟是越看越靈敏了,還是越看越迂腐了?凡是偉大的人一定看了不少書,但看了不少書的人不一定都偉大。我們為什么要學魯迅的孔乙己?為什么社會上評價讀書人都比較迂腐?原因就是書讀的多了,書里面那些客觀呆板的思想,就會一點點滲透到你的思想中去,這樣人的人生觀就和書本一樣拘泥不化,不懂變通,他認為他做的才是對的。當代迂腐最典型的外在表現,在我看來就是杠精和鍵盤俠。已經妖魔化了,走火入魔了。
時間成本,垃圾書,越看越迂腐……當然,也可能還有其他看書的代價,以后想到再補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