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戰后經濟是許多學者的重點研究對象,因為它不僅創造了自1954年11月開始到1970年4月結束,期間一共有130個月的景氣期,被譽為日本戰后經濟奇跡。這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高速經濟增長。
并且還有著讓日本戰后三十年的所有經濟建設成果毀于一旦,并且還導致日本陷入了自1973年以來的低速乃至停滯的經濟增長期的房地產泡沫。而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這場至今仍對日本人有著深遠影響的房地產泡沫。
什么是日本經濟泡沫
日本經濟泡沫,主流的說法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因為大量投機活動,主要是房地產為主支撐起來的泡沫經濟在90年代初泡沫破裂。
什么是泡沫經濟呢?正如《泡沫》里唱的,早該知道泡沫 一觸就破。泡沫經濟就是指并不是依靠勞動生產投資等具有實際價值的經濟活動所帶來的經濟增長,而是依靠投機活動來增長的經濟。人類有史以來記載的第一次經濟泡沫是荷蘭的“郁金香泡沫”,而日本的這次泡沫經濟的投機對象則是房地產——是不是有種熟悉的感覺。
日本經濟泡沫的背景
一.正如我們現在分析國際形勢時都喜歡說一句,都是美國佬在背后搗鬼。日本的經濟泡沫,也的確是被美國佬擺了一道。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當時美元匯率過高而造成大量貿易赤字,為此陷入困境的美國與其他四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介入匯率市場。美元進入穩定可控的循序貶值通道,而日元則在其余各國的干預下升值一倍,對美元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兌120日元。
“廣場協議”可以認為是日本泡沫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這個協定表面上是為了解決美國因美元定價過高所導致的巨大貿易逆差的協議,但是實際上打擊對象卻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1985年,日本對外凈資產為1298億美元;美國對外債務為1114億美元。日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而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當然是美國——現在依然如此,不同的是,債權國換成了中國。
二.日本政府采取了錯誤的貨幣政策。在日元對外匯率上升的情況下,為了彌補出口減少所帶來的損失,日本央行連續五次降低了利率和貼現率,再貼現率從1984 年的5%下調到1987 年的2.5%。拆放利率從1984年的9.06%下調到3.39%。并擴大了銀行信貸規模,M2增速從1985年初的7.9%上升到1987年末的12.4%。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日元升值了,所以外國人購買日本貨的價格提高了,銷量自然降低。為了彌補這個損失,日本央行就增加貨幣供給,讓個人和企業都更加容易地從銀行借到錢,并且借錢的成本下降,想通過這個手段來鼓勵人們貸款創業,擴大生產,從而拉動國內GDP增長,來對沖出口減少所帶來的損失。
然而事與愿違的是,當人們手里有了這么廉價的資金之后,往往會選擇進行投資而不是投入到再生產環節中。而當時可還沒有支付寶,而股票行情在1980年全球性通貨緊縮的大背景下,同時也進入了一個上升通道,那么事情就很簡單了。
你手里有錢,股票一直在漲,你買不買?買買買啊,不買不是人。
日本泡沫經濟的瘋狂
手里有錢,人們就會想著投資,而日本當時經過了戰后經濟奇跡,整個國家都處于一種病態的自信中,認為當時的日本就應該是世界老大,美國的時代已經過去。
這一點從當時日本市場上流行的各種書籍就可見一斑,各種各樣的呼吁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的書籍層出不窮,并且標題取得非常大膽。
而當股票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投資欲望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腳下的土地,于是日本人開始炒房。
日本全國商用土地的平均價格累計漲幅高達67.4%,其中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平均地價漲幅達到了1.2倍,日本東京地價在1985年到1988年漲了2.7倍。
日本地價的上升實際上是1987年從東京都市的商業用地開始的。1985年廣場會議之后加速了這一過程。1986年至1987年東京的住宅地價格開始上升,同時波及到東京都圈的商業地、住宅地。東京以外的地區,1987年大阪、名古屋的地價、1989年其它中小城市的地價都接踵而上。
日本樓市狂熱時,有兩大“神話”一直刺激著所有投資者。
第一個神話是“土地不會貶值”。日本人多地少,人們堅信土地永遠是稀缺的。日本全民陷入炒地買房風潮,土地價格不斷暴漲,“地王”每隔幾個月就刷新一次。
從1985年底到1990年初,短短四年多時間,日本城市地價增長了200%。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于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而美國的面積則是東京的1.5萬倍。
一寸土地一兩金,銀座崛起“地王”最巔峰。無論是實體企業還是金融機構,都不計成本將資金投入土地市場。
第二個神話是“東京房價不會下跌”。奠定這一“神話”崇拜基礎的,是日本過去幾十年強勁的經濟增長,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在日本人看來,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似乎不遠了。
為這一神話推波助瀾的,還有這樣一種信念:政府永遠會支持房地產,日本只有一個東京,吸引著全國乃至全球的人口流入。站在世界中心,怎會有泡沫破裂的擔憂?
并且當時的日本人,幾乎每個人都狂熱地相信國家是強大的,一如他們在戰前相信他們絕不會戰敗一樣。當時世界前十名的商業銀行有6家是日本銀行(住友、富士、三井、三菱、櫻花和穗稻),日本是公認最有錢的兩個國家之一(人均GDP27000美金,超越美國的黃金87年),當時世界上最昂貴的畫作《向日葵》收藏在松下集團的大廳,當時世界上最昂貴和先進的鐵路新干線貫穿全境,房地產業十分景氣東京成為世界房價最高的城市,
或許你以為中國現在的北上廣深的房價已經很高了,但是對不起,請看看當時日本的地價。
而那個最著名的笑話“把東京都的地全部賣出去,就可以把美國買下來”,日本1988年末全國公示土地總價是1842兆円,美國的地價總額為403兆円,換句話說,一個日本列島可以買下4個美國不止,而東京23區總地價是411兆円,這么看來這句話似乎并不是笑話。
1989年日本地價攀升至2137兆円、1998年末最低時候是1388兆円,749兆日円的泡沫值,相當于1989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2倍。到1989年底,日本的全部房地產價值超過了美國房地產價值的5倍,是全球股市市值的2倍以上。也就是說,把日本賣掉,可以買5個美國。到1990年,日本土地的總價值超過了世界其余地區全部土地價值的一半,東京的單個家庭的住房價值高達3000萬或4000萬美元。
日本泡沫經濟的破裂
上帝欲使你滅亡,必先使你瘋狂。
這句話用在這里非常恰當,因為當時的日本已經瘋狂得沒有人能夠阻止他們了。
崩盤來得悄無聲息。
最先敲響喪鐘的,是日本的股市。在經歷了連續的、瘋狂的、失去理性的瘋漲之后,日本的股市終于在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38915.87點之后,開始急挫下跌到34000點。
就在股民們哀鴻遍野的時候,他們卻不知道這只是開始,股市的下跌一直持續到1990年10月1日,這一天日經平均指數跌破了2萬日元,為19781日元,跌幅達49%。由此,東京股票市場的時價總額就像泡沫一樣消失了270萬億日元。這一天被稱之為“黑色星期一”,也是泡沫經濟開始崩潰的起點。
然而日本的房地產泡沫是和股市泡沫同時存在的,兩者互相影響、互相推動,共同構成了資產泡沫,促成了日本1980年代后半期泡沫經濟的形成。地價和股價總額的增量是相輔相成幾乎同步膨脹的。
時至1989年,在匯股房三重泡沫的壓力下,日本政府終覺危機臨近,毅然選擇了主動擠泡沫,去杠桿的“自殺式糾錯”,幾乎180度大反轉地調整了稅收和貨幣政策,并且采取了非常嚴厲的配套行政措施。
為了制止土地價格進一步暴漲,日本政府于1990年3月制定了《房地產融資總量規制》,同年12月又出臺了《土地稅制大綱》和《土地基本法》。日本央行也在1989年5月、10月、12月分別3次連續宣布調高利率,采取金融緊縮政策。
以上的政策和法案,對日本經濟幾乎是雪上加霜的打擊,之后土地價格和股票價格雙雙暴跌,無數的普通人血本無歸,傾家蕩產。
在1990年,日本泡沫破滅,幾年后,三一證券的總裁跳樓自殺。
泡沫破滅之后,從1990年開始至今,日本全國大部分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造成銀行大量不良資產。2003年3月,日本七家大型銀行共核銷了大約5.6萬億壞賬,日經指數也跌入歷史最低位的8000點內。
前一夜,日本人狂熱買房,有如雞血充腦,飲鴆止渴。
1991年,島國樓市決堤,房價一瀉千里,造成歷史上最大的房地產泡沫之一。
大量銀行和地產企業倒閉,當年傾盡所有買房的家庭一夜返貧,跌到現在還未回血,每年還要交著沉重的賦稅。
日本社會陷入了“投資疲軟-就業減少-消費減少-企業業績下滑”惡性循環。1990年,泡沫危機的主要沖擊是股票市場和信貸市場的萎縮,此后的1991年,房地產市場開始崩潰,并通過消費和投資影響實體經濟,而諸多銀行、企業的倒閉更蔓延了市場的恐慌情緒,原先疲軟的投資和消費更加一蹶不振,相互作用造成惡性循環,造成深遠影響。
20年來,日本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價格跌幅達到65%。隨著房價暴跌,國民財富持續縮水,損失高達1500萬億日元,相當于日本3年的GDP總和。日本經濟更是萎靡不振,二十年間,日本年均GDP增速只有0.75%。
這是所有日本人都難以磨滅的記憶。在日本有一個名詞“泡沫經濟”,特指八十年代那段瘋狂的時光。
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影響
香港有句話叫:有多久風光就有多久倒霉。這句話用來形容日本真的是太合適了,日本當年吹出了那么大的經濟泡沫,而破裂的后果也是日本社會幾乎不能承擔的。
從1990年至今的二十多年,日本人又發明了一個名詞“失去的二十年”,失落情緒遍及整個日本,這次的經濟崩潰對日本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
這次的崩盤讓日本的經濟從此一蹶不振,到現在也沒有緩過勁來。從1991年至今,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的停滯階段,年均GPD增長率低于2%,這和戰后經濟復蘇階段的年均7.5%以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普通民眾在這樣的經濟大潮中永遠都是受害者,許多當年投資的民眾都血本無歸,并且還需要負擔沉重的債務,一個簡單的調查例子。
須藤48歲,是一家從事商業設施管理的管理員,每月工資40多萬日元,獨身,居住在一棟月租金只有3萬多日元、一居(12㎡)一廚(4㎡)一衛(3㎡)、5人合用一個浴室的樓房里呢?
在日本經濟泡沫時期的88年,須藤花6000萬日元購買了一套二層別墅。現在這套別墅的價格已經跌到了3000萬日元。他把別墅已經出租出去了。他住現在這樣的房子是為了省下錢來和別墅的租金合在一起還銀行的貸款。等他65歲的時候就可以還清貸款,然后再把房子抵押出去得到養老送終的錢。
不過,他的妻子并不愿意和他一起住這樣的房子,離婚了。
而須藤,在日本并不是個例。
經濟低迷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則是就業率的問題,數據調查顯示,日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連年下跌,而與此同時相對應的則是連年攀升的自殺率。
與此同時,這次的泡沫破裂對于日本國內的產業調整也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在泡沫之前,日本著重發展的是工業和金融業,然而這兩個行業都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并且與經濟周期相關性較高,因此日本在泡沫之后的發展重點轉向了影視、動漫、游戲等娛樂行業在經濟蕭條期將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因為大家的日子都比較苦逼,都需要看些東西開心開心。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里,日本大力發展娛樂行業,并且在動漫和游戲行業取得了優秀的成果,代表人物如宮崎駿等,在1991年之后創作出的許多優秀作品都給日本社會產生了巨大的效應。并且在這之后成為了日本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產品和文化輸出產業。
影視方面,日本影視向來自成一派,然而需要一提的是,有個題材卻是風靡世界,沒錯,就是成人影視,俗稱的小電影。
泡沫經濟破裂后所帶來的經濟蕭條迫使許多女性不得不從事這個行業,而這個行業的蓬勃發展也反過來進一步推動了人們對它的了解和認識,并且吸引了更多人的加入。日本自古以來對于“性”這個話題就不忌諱,而在如今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更是不介意從事相關工作。
諷刺的是,當時人們認為的替代性產業的文化產業,如今卻成為了日本國內的重要產業,GDP占比達到了15%——這個聽起來不多,但是其絕對值達到了在2014年就達到了11兆2401億円,即 112401 億日元,相當于6706億人民幣。
對于喜歡ACG文化的我來說,或許這就是日本泡沫經濟帶來的利好消息吧。
總而言之,1991年破裂的日本的泡沫經濟,對于日本社會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以上所列舉的內容僅僅為冰山一角。
然而不管如何,日本的確在泡沫經濟破裂之后又一次站了起來,如今日本的經濟總量依然排名世界前列,但是當今中國也同樣陷入了房地產泡沫之中,如今的情形與當年的日本何其相似。同樣是經濟總量迅速攀升,同樣是人民的錢袋子迅速鼓起來,同樣是房地產價格快速攀升。
只是我們對于日本的泡沫經濟哀之而不鑒之,會不會又有后人來哀嘆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