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虎耳,生陰濕處,人亦栽于石山上。莖高五、六寸,有細毛。一莖一葉,如荷葉蓋狀,人呼為石荷葉,葉大如錢,狀似初生小葵葉及虎之耳形。夏開小花,淡紅色。
虎耳草,又名石荷葉、金線吊芙蓉、老虎耳等。鞭匐枝細長,密被卷曲長腺毛,具鱗片狀葉。產河北(小五臺山)、陜西、甘肅東南部、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全草入藥;微苦、辛,寒,有小毒;祛風清熱,涼血解毒。治風疹;濕疹,中耳炎,丹毒,咳嗽吐血,肺癰,崩漏,痔疾。
虎耳草是一種生長在山間林中的野草,不攀高不附遠,它靜靜地匍匐在地上,慢慢地向前探進,說來倒與在山中稱大王的老虎的行事風格有幾分類似。虎耳草顧名思義,因其葉子外形與老虎耳朵相似而得名。
虎耳草的學名非常奇妙,從拉丁語直譯過來就是割巖者,這是因為虎耳草喜歡生長在背陽的山下及巖石裂縫處的緣故。長時間下來,或許真的可以割開巖石也說不定!因此,虎耳草的花語是——持續。同時,虎耳草又被賦予“真切的愛情”的含義。
沈從文先生在《邊城》中,讓情竇初開的翠翠去懸崖邊上摘了一把虎耳草,非常美好。翠翠對儺送的愛情,純真美好,而又飽含期待,也許這個人明天就回來了,也許這個人永遠也不會回來。但是翠翠就在這里等著,哪兒也不去。
它的花語是“持續”,或許不凌厲又不放棄便正是它能遍布山間的原因吧。
我是無意間發現她的身影的,于是不亦樂乎地給她拍了半天照,然后又到處找資料。原來她是那么純真美好的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