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與思維習慣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所不可缺少的,而建立習慣的過程中則伴隨著規則。這一個章節兒童教育專家王嵐老師將要帶領我們討論的便是:好習慣的養成與規則的建立。
先來說說習慣。
習慣分為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無論是哪種習慣,孩子在幼兒時期都離不開家長的引導。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實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孩子初期習慣的養成與父母本身的習慣和引導分不開。對于父母的引導,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則。
思維習慣原則——不要給孩子任何問題以標準答案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問題的答案也是一樣。從這個角度看也許這樣是對的,但換一個角度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不給孩子標準答案,就是為了拓寬孩子的思維,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如果什么都被固定死了,那么孩子的思維也會慢慢地僵化,從而失去創造力。
比如爸爸問孩子:雪化了之后是什么?孩子回答:雪化了之后是春天。雖然這和爸爸預想的答案"雪化了之后會變成水"不一樣,但是孩子的回答并沒有錯,只不過兩人的角度不一樣罷了。如果爸爸一定要孩子認為雪化了之后只能變成水,那孩子就失去了想象的空間,更失去了創造與變通的能力。
再比如,問:4-1=?我們都知道,從數學的角度來說答案是3,但是答案一定是3嗎?當你拿一張長方形的紙時,紙有4個角,用剪刀剪去一個角之后呢?一定是3個角嗎?事實上可以剪成3個角,也可以剪成4個角,更可以剪成5個角。
所以答案并不是永恒不變的,讓孩子放開束縛,隨心想象,未來才能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行為習慣原則——身教重于言教,少說多做
王嵐老師帶領我們做了一個小游戲:老師在講臺上做動作,家長們在臺下根據指示一起做。王嵐老師說:"舉起你的右手,并且摸你的下巴。"說完王嵐老師用手摸了自己的額頭。許多家長雖然聽到了老師說的指示,但是卻仍然跟著老師的動作一起摸了額頭而不是下巴。
這個小游戲揭示的道理很簡單,引領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行為比語言更能夠影響孩子。我們自己也是從孩子成長過來的,如果自己的父母說一套做一套,難道分辨不出來嗎?并沒有。孩子雖小,卻并不愚笨,家長光靠說教是沒有說服力的,無法讓孩子信服,只有家長自己先做到了,才能讓孩子感覺到公平,并且主動地去做。
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少說一些有的沒的,家長自己先做好,自己變得更優秀,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孩子在這樣積極的環境當中,也會依樣學樣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
當然,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日即可完成,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建立一種習慣需要21天,而堅固一種習慣需要90天,想要建立良好的習慣并保持下去,先堅持90天再說。
再來說說規則
規則的訂立是家庭教育中的重點和難點。規矩要有,但是一定要適當,不適當的規矩反而會舍本逐末,留下傷害。
規則第一性:辨聽性
辨聽性就是規則的訂立要適當,要符合當前階段的需求,如果不適合就不要強制定規矩。比如,孩子1歲的時候吃飯需要家長喂,到了3歲就應該要學會自己吃飯,就要定下孩子自己吃飯的規矩,不吃就餓著,而不是家長追著喂。但是在吃魚的時候,就不適合讓孩子自己吃了,因為在這個階段孩子很容易被魚刺卡到,那么吃魚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忙將魚刺挑走。
再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幼兒階段,就通過強制定規矩的方式,逼迫孩子學習abc,不學好不做好作業不許吃飯等等,這就是不適合的。在這個階段孩子主要是玩耍,即便要學習,也應該是父母帶領著孩子從玩耍當中學習,而不是強迫。過度地強迫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反感,越來越逃避,最后不是越學越好,而是越學越差了,結果到了真正學習的階段,就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我們都知道溺愛是傷害,但過度地嚴教也是一種傷害。天平的平衡是兩頭都適當,但凡有一頭失調,都會造成天平的傾斜。
規則第二性:外延性
我們都知道學會分享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但是無論什么都通過建立規則逼迫孩子去分享,很可能會讓孩子走向反方向:失去物權感,變得懦弱、沒有安全感、不敢反抗。一旦形成了懦弱的性格,將來受到欺負的時候,他也不會反抗而是選擇隱忍,最終成為吃虧受害的那一方。
分享的規則應該是什么?不是被迫地分享,不是痛苦地分享,而應該是快樂的分享,是主動的分享。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東西,說明他有物權感,知道這是屬于自己的東西。但是也同時要讓孩子體會到,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和別人一起交流一起玩耍,比自己一個人玩要來得有趣、開心。
現在二胎家庭很多,家長可能理所應當地認為,小寶可以玩大寶的玩具,大寶一定要讓著小寶。但這其實是毫無道理的,因為大寶年紀大,就必須要讓著小寶,那大寶也太委屈了。因為自己早幾年來到這個世界,就注定自己處在被欺負的地位,無法捍衛自己的東西,什么都要讓給弟弟妹妹。這對大寶來說是一種不公平,是父母愛小寶甚過愛他的表現。久而久之大寶就會形成討好型的性格,什么都不敢爭,總是吃虧。
與此同時,小寶因為總是受到特別的照顧,則會養成霸道自私的性格,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應該屬于自己,所有人都應該讓著自己。
通過規則正確處理大寶和小寶的問題,讓他們擁有兄弟姐妹情,融洽相處,并不難。家長可以試著把是否給玩具的權力交給大寶,讓大寶自行決定。即使小寶想要,也得自己去和大寶商量。這樣讓大寶與小寶在相互的磨合中,學習到如何與人交往。
而家長買玩具的時候,讓大寶挑自己喜歡的,同時讓大寶給小寶也挑一個,并且讓大寶親手交給小寶。小寶一定要對大寶說謝謝。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后,大寶會認為小寶是自己照顧的責任,從而主動照顧。而小寶則會感受到有一個哥哥/姐姐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最后,關于從幼兒開始,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除了以上說的幾點,家長們還可以通過帶領孩子閱讀各種各樣的繪本、書籍來幫助孩子認識世界、探索世界,并建立正確的觀念。孩子在幼兒階段是學習能力最強,最容易接受的階段,若你的孩子還沒上小學,千萬要把握住這個黃金時期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