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學習游泳,在游泳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有很多的疑問?
比如:如果沒有浮板,我的身體下沉了該怎么辦;在深水區腳接觸不到地面,有什么辦法讓自己浮起來;游泳的過程中生怕被水嗆,然后總是很著急的抬頭吸氣,手上的浮板就是我的安全感的化身,如果沒有它,怎樣才沒有抓空下沉的危險,等等。
隨著學習時間越久,疑問會越來越多。當然,如果遇到問題卻不去搞明白背后的原理,游泳也只能停留在最初的狀態一直不會進步。
如果能夠根據自己產生的疑問,發現問題然后不斷地搜索尋找答案,進步也就會非常地明顯。在這個產生疑問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能夠明顯地感受到自己的恐懼在慢慢消失,自信心開始不斷地增長。
如果換個角度來思考,就會發現,發現自己的問題其實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是一個好事,它意味著我們要開始進步了。甚至,這讓人聯想到,無論學習什么,一定不要放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因為答案就藏在問題的背后,尋找到了答案也就意味著解決了問題,意味著離學成也越來越近了。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會發現,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問題或者說是困難,如果問題出現,就會習慣性地抱怨,好像通過抱怨,問題或者困難就會自動消失,人生就能一帆風順。
事實果真如此嗎?非也!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能克服困難的人,可使困難化為良機。同樣的道理,能夠克服游泳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就能讓問題化為自己的答案,從而找到更快的進步的方式。
為什么說問題即答案呢?
我們經常發現,大人跟孩子同時學習某項運動,孩子對于運動的領悟能力會比大人強很多,他們學習任何技能也比大人快很多。同樣的時間,可能孩子學會了某項運動,而大人卻還沒有學會,這是什么原因呢?
據我最近對自己孩子的觀察,我發現最大的可能性是孩子的大腦里存在的固有思維較少,他能夠按照教練教的正確的方法做到正確的執行。
而大人呢,因為大腦里存在過多的固有思維,也就是所謂的老思想,就會造成在跟著教練學習的過程中,會覺得很多事情想不通,所以只能不斷地重新尋找答案,直到被自己理解接受,甚至親身感受到答案為止。
比如:游泳的時候,明明手扶著浮板游得挺好的,一旦脫離浮板,身體就像失去了重心,突然之間變得恐懼,瞬間回到了最初不會游泳的狀態里。
遇到這樣的情況怎么辦呢?我在學習游泳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也有同樣的感受。直到回到家里,到網絡上搜索我遇到的問題,才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余的。
原來呀,剛開始學習游泳的人在水中站不穩,甚至左搖右擺失去重心,主要是因為浮力與重力不在同一垂直線上,因而會產生往前倒、往后仰或往側面斜的現象。
如圖,只有浮心與重心作用在身體同一條垂線上,我們才會感受到在水中的平衡。
我們平常做的大多數運動與我們人體的直立姿勢有關,而游泳卻是以平臥或仰臥姿勢進行。
因為人體各部分的重量分布不均,導致所受到的浮力也不同。當人平臥在水面上,人體的重力和浮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垂直線上時,就會使下半身下沉不能保持平衡。
當兩臂往前伸時,人體的重心就會向前移動,浮心相對后移,這時人體的重心和浮心的作用力點在同一垂線內,并且大小相等時,我們就可以保持平衡了。
理解了這個原理,在學習的過程中再按照這個原理去感受自己實際的身體變化,慢慢地就會發現,原來感覺很沉的身體,現在竟然能夠飄起來了呢,身體越放松,膽子也就越大。
同時,原先因為恐懼而著急抬頭的我,在了解了平衡原理之后,也就不再懼怕,而是學會在兩臂往前伸的過程中,盡量讓頭部扎進水里,加快浮心的后移,快速找到平衡點。
說歸說,學習的過程中,只要帶著問題去感受自己的變化,相信我們都能尋找到自己的答案并不斷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