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一條會溺水的魚,無論是在時間的長河,或是命運的苦海。
前言
前天似乎是北方的小年,一個人在家,坐在桌前發呆的我突然收到來自最愛的哥的小年紅包,莫測的心情忽然就開心了起來;昨天是南昌的小年,鞭炮聲沒有記憶中過往的那么響且多了,而事實上,直到昨天下午陪母親去買些年貨時我才知道,又到了南昌過小年的時候了。
雖然心里這么想著,但我知道我是沒什么資格說諸如“過年過節越來越沒有氣氛了”的話的。畢竟我自己也不怎么重視這些節日,雖然無論中洋吧。
久遠的記不太清了,不過逢年過節的鞭炮聲卻是記憶中很深刻的。用一句不恰當卻又很形象的形容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那一刻,空間的概念是可以清晰的被聽出來的。一層一層的鞭炮聲,遠處的還沒響完,近的將其遮蓋過去;響完了近的還有更遠的…以往小年都是睡不了懶覺的,被鞭炮聲吵醒了,用被子蒙了頭還想睡,然而卻被根本停不下來的鞭炮聲硬生生的炸起了床…
雖然很早就定居在南昌,但一家三口似乎并沒有太學會入鄉隨俗。用家鄉話講,就是“敗作興”這些東西。最平凡的想法,一家人安安穩穩和和睦睦的在一起,哪怕日子過的平平淡淡,每一天也都是過節。
一個人呆慣了,情緒這種東西是很奢侈的,特別是在慵懶的午后。無悲無喜,而與之相對的,是思緒的萬千蹁躚。
喜慶吉祥的節日里,其實這大千世界又發生著多少不幸的事兒呢?而那些不幸的人大概在這樣喜慶的氛圍里也愈加的悲傷吧。
這篇文章并不是寫下為了安慰那些不幸的人,我想他們也不需要這樣的同情與憐憫。哪怕是善意的。
而事實上我也不知道我的文章能否溫暖那些苦命的人兒——畢竟每個人都是一條會溺水的魚,無論是在時間的長河,或是命運的苦海——我的文章又能泛起幾點波瀾呢?
時間長河
雖說平平淡淡才是真,不過日子若是過得枯燥乏味了,多少也是荒廢時光吧。就像翻著白肚的死魚,隨波逐流。
寒假里散漫的日子總會有種溺水的窒息感。
最直觀的感受是每天早上醒不來的睡夢。如同溺水一般,不斷掙扎卻又不斷下陷。
自從高三做了一次逼真的溺水噩夢后,那從內心深處泛起的窒息感便如同夢魘,總在最慵懶的時候襲來。
慵懶是種毒品,少劑量可以讓人醒腦,多了卻容易上癮。這種慢性的毒扎根于人性,而非大毅力大智慧者難以根除。
慵懶就像是鹽巴,裹的多了,時間一長,我們也就成了咸魚。
昨晚躺在床上玩手機,父母在隔壁房間看完了電影準備躺下睡了,喊我也早點睡,其中一句看起來像發牢騷的話卻是讓我印象深刻。
——你有那時間胡思亂想(意思是我寫文章),還不如背下英語咯!
忽然想起來去年自己四級沒過還發了條說說,我的高中英語老師芳姐評論了一句,
—— 果然你去大學,墮落了,整天就是寫詩~
從某些角度來看,確實墮落了呢。不只是英語,被落下的太多太多了,哪怕作文寫詩也感覺沒有過去那么廣闊的視角與舉一反三的思維了。更多了些傷春悲秋、醉生夢死——或者說胡思亂想。
只不過,我同時相信,干些切實的事兒是重要的,而傷春悲秋也同樣是需要的,哪怕胡思亂想也是應該的。這是每個年紀開出來的花,應當被珍藏。我不希望待年邁老去,被生活改頭換面后已然記不清自己曾經產生的想法,想要追回也追不回的時候再去后悔。
人的短暫的壽命比之時間的長河也許連朵浪花都算不上,但我想哪怕是再小的一滴水也能折射出整個世界的光芒。
其實年僅十八歲的我又有什么資格評述或者總結人生呢?然而這個年齡的我們卻正處在三觀成型的時候,與其說是總結人生,倒不如說這是對于未來人生的探索與思考的總結。
我們這群會溺水的魚兒,為了生存只能不停地游動。在時間的長河里,裹挾過去,立足當下,游往未來。絲毫不敢停息。
當然身邊總會有的人游了一生,終于累了,便停下了,也就安歇了。
也難免會有些人觸礁了,有人莫名的被命運捕殺了去,甚至有人自暴自棄將自己化為最不起眼的泡沫煙消云散…
人生無常,究竟是享盡人世間的繁華更美好,還是清苦的長生求道更有意義,亦或是死亡后的絕對自由安寧更痛快呢?
我不知道。
但我想,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每一種選擇都應該去尊重。也應該坦然的去接受。
那些關于項羽烏江自刎、荊軻舍身取義等等事跡的爭論,又或者蘭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議論,我卻覺得不如莊子亡妻卻擊缶而歌的豁達。
初中高中,我是頂喜歡莊子的。在先秦那樣的時代,他的言論卻哪怕時至今日也是超前而先進的。最重要的是,它與我的許多所思所想產生了那般的共鳴。
妻子過世,莊子怎能不痛呢?但他將傷痛留給自己,擊缶而歌以安亡妻之魂。
生離死別與孤獨是人生中的常態。哪怕是紅細胞也有單獨過毛細血管的時候。
那些人其實只是回到了原點——無。而現世中的我們還需要經歷更多的有。
時間的長河奔騰不息,從未為任何人停止。而我們這些會溺水的魚兒為了生存只能不停地游,無論你愿不愿意。
畢竟我們肩負著那些安息在這河里的人的夢。以及我們自己想要找尋的東西。
命運苦海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越長大越不明白“大任”其所指。但我以為所有事都可以是大事,所有任務都應當是大任,否則為何眾生皆苦呢?
只不過眾生也許不以那些平凡小事為成功罷了。
然而茫茫苦海,何處是岸?
為了生存,我們不停地游著;為了不辜負這旅途一場,我們給自己塑造了一個永遠抵達不了的彼岸——無論是遙不可及還是過猶不及。
我并不認為苦難是件不幸的事兒,相反,我覺得正是苦難給予我們活下去的勇氣。就像水給了魚兒游下去的依憑。
之前在學校里斷斷續續看的《活著》感受還不太濃烈,如今在家熬夜看的《平凡的世界》卻是真的受到了極大的觸動與感動。
我讀了復習考試熬夜看書外,熬夜看過的只有《哈利波特》和《斗羅大陸》,現在想來也確實覺得有些羞愧。不同于那些奇幻小說中光怪陸離的情節,無論是《活著》還是《平凡的世界》,他們講述都是中國在那個最苦難的時代的那些最真實的故事。
正如《活著》里余華的韓文版自序中所說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拋棄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魚兒離不開水,也正是命運的苦海孕育了這些魚兒。
福貴飽受磨難的一生幾乎可以用網絡小說中的一個詞匯“虐主”來形容,然而真正讓我痛心的卻是我的內心深處清晰的明白這些故事卻是那個苦難的時代里確實可能發生的,甚至更加嚴重…
——“后來我想想光哭光難受也沒用,事到如今也只好想些實在的事。”
也許在我們看來,活著是一種常態,而在那個苦難的時代,活著就是全部的信仰。福貴的眼淚流進了心坎里,而他夕陽下趕著那頭叫“福貴”的老牛的身影也同樣在腦海中浮現并鐫刻。
——我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相比于《活著》,《平凡的世界》并沒有那么強烈的悲劇感,正如它的名字,其中講述的那些人物的故事,正是因為平凡而真實。
《平凡的世界》能有那么高的榮譽與聲望并不奇怪。其中包羅萬象,承載了一個世界也是一個時代。少安與潤葉,少平與曉霞,少安田與秀蓮,潤葉與李向前,顧紅梅與田潤生,孫玉厚一家,田福堂一家,王師傅一家…有悲劇也有喜劇,有掙扎低落也有醒悟崛起,有生離死別也有久別重逢…
如果說《活著》是對生命的拷問,則《平凡的世界》是對生活的叩問。
忍受,覺悟,感恩,超脫。正是苦難壘起了生命的厚度與生活的高度。眾生皆苦,但能超脫的卻沒有幾個——大家都不過是拼命的游著不讓自己溺水的魚兒罷了。
命運的苦海里沒有彼岸,只有似鯤化鵬,才得以逍遙游。
會溺水的魚
假使人進入海洋,成為一種魚,我想應當是鯊魚吧。
比之鯨等,它們沒有龐大的體格與無匹的力量,卻能成為海洋中的霸主,幾乎站在海洋食物鏈的最頂端。
人不也是這樣么,與那些洪荒猛獸相比,人的體魄何等的孱弱,但人類從未停過進步開拓的腳步,以后天補先天不足,走上了金字塔頂。
沒有鰾的鯊魚,由于重力的作用,只要它停止游戈,身子就會迅速下沉,所以鯊魚要上浮時只能依靠肌肉的運動而不停息地游戈,使自己的身體異常強壯,從而成為兇猛的“水中殺手”——畢竟一旦停止游動就會因缺氧而導致死亡。
這種現象被稱為鯊魚效應。哪怕應用在游戲上,那些一直挺火的主題為“鯊魚進化”的游戲也都是將其作為游戲的根本劇情。
中國有古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講殘忍一些,也就是鯊魚效應,不游則是死。
這是妥協也是抗爭。
——畢竟作為魚,卻溺水而亡,不也太對不起自己了嗎。
鵬入渤海/文
注:前言寫于1.22,后續寫于1.23,完稿于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