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bèi)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譯文】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于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原文】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譯文】
《康誥》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道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
《楚書》說:“楚國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善當作寶。”
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
【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chi)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mao)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譯文】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贊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忌、厭惡;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 !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仁德的人愛憎分明。
【原文】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譯文】
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罷免,罷免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君子要有正確的原則:一定要通過忠誠信義去獲得一切,而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原文】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譯文】
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財富的人多,消費財富的人少;生產財富的人勤奮,消費財富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仁愛的人以財富來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好忠義的;沒有喜好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的;沒有不把國庫里的財物不當做自己的財富來愛惜的。
【原文】
孟獻子曰:“畜馬乘(Sheng)不察于雞豚(tún),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譯文】
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留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