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會,大抵遵循老高三年級領導總結,分管副校長總結。新高三表態說計劃,校長寄語,最后分學科交流。
分學科交流,大組長的講他的復習理念。新老高三組長說管理方面的收獲。關鍵的一兩個在學校擔任中層的人發言。
今天我們的交流會流程就是這樣,是不是只能這樣?整個流程下來,幾十號老師只有六個人有說話的機會,發言率太少。作為老師,總有一些想發表的看法和收獲,但沒有表達的機會和場所,是組織者考慮欠妥的地方。
我認為,可以在分組討論開始的時候給大家5到10分鐘時間在微信群上簡單分享自己的思考。這樣才能集思廣益,不管是管理者還是實施者都得到思考和收獲。10分鐘后,可以針對寫得好的兩三個總結讓他們發言。再到組長等的組織者發言。這樣就避免了大部分人是陪聽,這樣也把所有人的才能和思考在這10分鐘時間得到裂變!
交流的形式變了,交流的內容也會跟著變。正是有了多人的貢獻,大家就會對某個老師的方式方法感興趣,交流就變得熱烈,網絡交流面對面交流就自然發生。最后是作為管理者的組長總結發言本組的工作優缺點或者說反思!每個人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就如同課堂每個學生都參與,這樣的課堂和交流才是高階思維的交流!
簡單的十分鐘改變,交流會的效果會完全不同!
附聽老高三年級主任的發言覺得他的兩點反思很好,供參考。
1. 老師要有時間和空間思考學科內容
不放時間思考,備考是大打折扣的。多思考一分鐘讓多一個學生參與思考都是進步。
2. 一定不要讓學生閑著。
因為假勤奮學生太多,現在的學生惰性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相對于北方我們廣西學生的勤奮程度是少得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