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學紅透大江南北的那幾年,我們聽的最多的一句口號就是:成功可以復制。一時間,人人都在幻想成為第二個安東尼·羅賓,第二個陳安之……可是成功學課程并沒有越來越火。
股市起起伏伏,夢想成為第二個巴菲特的人不在人數,可是至今我們也沒有見到中國的“巴菲特”。
《經驗的疆界》告訴我們,成功的經驗既可以成功復制,又無法成功復制。
比如,你要學習寫作,那么復制某個成功人士的訓練方法,持續地練習,自然會寫的越來越好。但是,你想學習這位成功人士通過公眾號寫作實現變現,結果卻事與愿違,遲遲沒有進展。也許別人通過寫作崛起可能是因為趕上了公眾號的紅利期,或者是其它的因緣際會。
比如,一個媽媽,向育兒專家學習了和孩子溝通的方法,回到家里,對著考試失敗的孩子,按捺著心底的沮喪說:兒子呀,你考的真不錯,57分,差一點兒就及格了。兒子回答說:老媽,你想罵就罵吧,不用裝了!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她只是學到了表面的方法,卻沒有學會對孩子真正的接納。
所以,能夠成功復制的經驗,通常是某項技能的掌握,某個知識點的學習,它不受太多外界因素的影響,通過模仿和試錯,就可以取得明顯的進步或是達成目標。
而有些成功經驗除了內在因素外,還揉和了許多客觀因素。巴菲特之所以成為股神巴菲特,也可能是和他所處的市場環境密切相關。
那么,復雜的成功經驗就不可以學習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我們可以從原始經驗中挖掘啟示,觀察行動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再找出它的核心規律,然后用它來指導以后的行動。也就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成甲說: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就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么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運在什么領域?
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往往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成甲的方法以及今天的晨讀是不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