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學者,我做一個學者該做的事情;我思考問題,作研究,把我的思想和研究寫成文章發表。
我寫文章,與其說是為了表達我的思想,不如說是為了理解我的思想。 --詹姆斯.馬奇
詹姆斯.馬奇是當代一流的管理思想家,他認為一個想法是否優美,可能比它是否有用更重要。他的著作給諸多管理專家提供了很多靈感, 他興趣不僅限于科學領域,他還寫詩,寫書,拍電影。他創造出許多隱喻,展現出他詩人般的敏感性,像組織選擇的“垃圾桶理論”,“愚蠢術”,顧問的“疾病攜帶者”角色以及“熱爐效應”等。
以下金句摘自《馬奇論管理》引言:想法就是藝術品
1 唐吉坷德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只在不被辜負的時候去信任,只在有所回報的時候去愛,只在學有所用的時候去學習,那么我們就放棄了為人的本質特征 - 愿意在自我概念的名義下行動,不管結果如何。
2 高等教育是遠見卓識,不是精打細算;是承諾,不是選擇;學生不是顧客,是寺僧;教學不是工作,是圣事;研究不是投資,是見證。
3 為了供奉教育的神殿,我們也許需要把它(一種唐吉坷德式的高尚情操)從那些對激勵、對預期結果負責的資助者、院長、教員和學生的手中營救出來,然后把它交給那些對自我感、對內心呼喚負責的人,那些因為知識和學問代表正當人生而支持并追求學問和知識的人,那些不是因為書與工作有關,而是因為書與工作無關而讀書的人,那些不是為了提高聲望或造福世界而是為了向學問致敬而作研究的人,那些把學習機構作為美的載體、人性的證明并忠心供奉學習機構的人。
4 如果你不用擔心名譽、聲望,也不用操心怎樣與管理者直接打交道的話,那么你就更容易潛下心來研究管理的真諦。
5 一旦你發表某樣東西,這樣東西就不再是你獨有的。別人的解釋也同樣合法,如果別人能夠為之辯護的話,就像你一樣。最好的情況是,別人的解釋比你頭腦中的解釋更有趣。
6 我們不過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微塵,立身揚名,不過是無知者的幻想。我們所有的希望都是微不足道的,除了對我們自己而言;某樣東西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選擇讓它重要。 我認為,對我們而言,重要的也許是,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在我們卑微的角色中,盡可能給生命添加更多的美而不是丑。
7 馬克吐溫說過,如果一只貓曾經從熱爐上方跳過,燙了一下,那么它絕不會再從熱爐上方跳過 -- 這挺好;可是,它也絕不會再從冷爐上方跳過 -- 這也許并不好。(熱爐效應)
8 馬奇每門課的開場白:我現在不是,過去也一直不是,有用的
9 馬奇每門課經常引用的結束語:人是容易毀滅的,也許是的,那么讓我們掙扎著毀滅吧;如果等待我們的是虛無,那么讓我們用一種不認命的方式走向虛無吧 --法國作家(Etienne Pivert Senancour)
10 寫文章、寫書的一個基本目標是,所用的話語能夠激發讀者想到一些美麗的、有用的意義,這些意義是你沒有明確想到過的。有些非常好的作家抵制這一想法,他們想給自己做注釋者。我認為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模糊的語言如果能激發讀者的聯想,那不失為一種創造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