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你有沒有助人為錯

處理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是注意細節。

有個朋友,事業很成功,熱心腸,樂于助人。

他最近遇見一件郁悶事,找我訴苦:

原來有一個很久沒聯絡的同學,找他幫忙介紹些客戶。他很爽快,專門找個時間,跑了幾十公里,領了一個很熟的客戶跟同學吃飯。

結果,這個同學談話,應對很不得體。搞得老客戶對他一通埋怨,更郁悶的事在后頭。老同學第二天,發了條微信給他說,這個客戶其實跟他老板本來就很熟。

言下之意,可想而知。讓我朋友覺得里外不是人。

我聽了,笑著說:"你給個電話,讓同學自己先去聯系一下客戶。如果兩人電話溝通得好,肯定可以避免第二天這種情況。如果兩人溝通不好,你同學更會求你的幫忙,多一點感謝。效果比現在好多了。"

他搖搖頭,回答說:"是哦,我還以為這樣幫他,更夠意思,沒想到他還不領情。"

其實,出門靠朋友,互相之間幫助很正常。

我的這位朋友盡管他認為自己掏心掏肺地去幫人家,實際上效果卻并不好。

那么問題來了,我去幫人家,難道還要講究方法?

事實證明,要講,而且還很有講究。我認為在助人過程中有三點特別要注意:

第一,對幫助對象有選擇,有三不幫。

1.忘恩負義的人不能幫。這種人誰都不想理。

2.會對第三方朋友造成很壞影響的事不可幫。幫一個朋友,丟掉另一個朋友,這明顯不合算。

2.作奸犯科的事千萬不能幫。

其他的人或事,沒有大問題的話,基本上能幫就幫。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當然我講的是正常交往,如有利益交換另當別論。

第二,幫助的方式要仔細衡量。上文是一個例子。還有一個例子,曾有慈善機構捐贈錢物給山區少數民族貧苦人家。結果,發現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拿了現金就去賭博。后來,改成生產資料和工具,效果就好很多。有時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話,有道理。

第三,幫助別人的時候要量力而行。

《歡樂頌》里,樊勝美就不根據自己的力量,一味滿足家人的無理要求,把自己也拖入無底洞。

還有的人,答應了幫忙,事情到手頭,卻發現搞不掂。這樣既失信于人,更怕耽誤了處理事情的最好時機。不但幫不了人,還可能得罪人。

生活中人際關系是最難處理的事情。

凡是有大成就者,除了自身的能力,資源之外,處理人際問題的手段起大作用。所以,關注每一個細節,多琢磨一下,最起碼吃虧就少一些。

助人為樂的方式稍做變通,就不會搞成助人為錯,

所以,卡耐基說:

成功的人際關系,在于你看一件事情的時候,有兼顧自己和別人的角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