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星期四 20點37分
地鐵線二號倒到四號線,我根據附小朱老師的提醒,從北大東門地鐵口出來。
一個明亮的世界,不是往日那個陰霾的北京,明朗的如同我的家鄉。
我站在地鐵口附近的臨時餐攤前要了一杯豆漿、兩個熱包子,站在北京的早春中,連同美麗的心情,一并慢慢品味。
幾番打聽,原來清華西南口就在不遠處。走進去,附小就隱藏在清華大學普通的居民樓之中,。
也算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校門了,一群靈動的孩子奔跑在校園中。
許是感應,朱老師恰巧在門口。此番到附小,主要是她負責和我聯系,加了微信,一眼就認出了。朱老師的聲音很好聽,柔和得很,和誰都客客氣氣的,仿佛是知心的朋友。
操場上,孩子已經陸續走出來,他們要做課間操了。循著朱老師的引領,我將東西放在指定的辦公室中。
附小,這里也是我的家了,畢竟我的腳步也在此停留。我們生活在此世間,停留的長短不同而已,來了就意味著有了選擇和交往。
我走出去,滿操場運動的旋律,可愛得很。我也很想蹦蹦,表達我內心的歡喜,但我還是穩穩地走向操場的邊側。
靠近操場邊緣的地方,巧妙地設計了攀援墻,凸凸凹凹的,十余個抓手,創造了一個可愛的運動場所。我忍不住抓了幾下,想想小小的孩子,順著這里,一路攀爬到頂部,哇一聲跳下來,也是爽透了。
后來,四處走了,才發現,附小的校園中很多地方都安排了攀援墻,依托墻壁或角落。稍有遺憾,長的像多胞胎,如果搞得奇形怪狀一些,可能更有意思。
操場上的孩子根據老師的提示和音樂的旋律,歡快地做著運動。也有個別孩子調皮,不聽指揮,我倒感到正常不過,孩子嗎,天性如此,畢竟不是機器。如果一聲令下,滿場寂靜,也許可愛的成分就少了吧。
輕松的運動后,組織課間操的老師發出運球的指令,幾十個足球就成為連接孩子的媒介,跑跑跳跳的。
我轉到場館那邊,才發現,多個運動專區,籃球、足球,在吶喊聲中,忽來忽去,熱鬧非凡。以我觀察,足球應該是附小的運動重項,算是響應習總的規劃吧。
通向樓群的樓梯拐角處,貼著“馬約翰杯”田徑通級賽的通知,清清楚楚地寫著過關的基本要求和具體日期。這也算是培養了孩子的規劃意識的,畢竟耳濡目染。
運動,雖然不完全依賴量化,但以數據考量,也算檢驗依據。我們可以借鑒的,也要在某個位置貼出一張單子,給孩子明確的數量。
東側的空地中,幾棵樹占據了主要空間。“長滿書的大大樹”?哎呀,原來在這里,我曾經在哪本雜志上看到過,而且還納悶是怎么做的,今天見到真“書”了,原來是用泡沫板做底子,兩邊對貼了介紹書籍的文字。風中舞動,似乎是歡迎孩子走進他們的世界。
嬌柔而芬芳的白花,開得滿樹都是,喇叭似的,好像要向世界宣告春天的消息。
白玉蘭花?我頭腦中畫了一個問號。一位老師過來,我詢問,還不待老師回答,后邊的一個男孩子就搶先講了,“白玉蘭花,那邊還有兩課紫玉蘭花。”語氣中滿是驕傲,也有如數家珍的從容。
我心里懷了感激,慢慢地走過去,一一打量,果然不同凡響,開得樹樹的,不驕不躁的,微笑著,迎接美麗的春天。
我直覺地喜歡上這里,更關鍵的還是師生的問候,無論在哪里碰到老師、孩子,他們都像和家人打招呼一樣,高高興興地問候一聲,滿心里都是暖洋洋的。
一棵叫不出名字的樹后的浮雕上寫著清華附小的誓詞:我是清華少年,要努力成為健康、陽光、樂學,擁有中國靈魂和國際視野的現代人。《清華附小辦學行動綱領》。
清華附小,作為享有優勢資源的一方小學,培養出國際視野的孩子,應該是不成問題的,畢竟生活在大家之中啊。
引領我放東西時,朱老師就提醒我一定要到圖書館看看。
室外、室內,窗臺上,墻壁的掛架上……總之,只要是可以安放書架的地方,一定會有書架,觸目所及,幾乎到處都是書。
幾乎大多辦公室或教室的門上都貼著對聯,字并不秀美,估計是孩子的作品,也就洋洋灑灑地貼著,紅艷艷的。也有個別的門,一個書架靠在門邊,管住了一個世界,也給了那個區域謎一樣的神秘。一間教室干脆將黑板的下方設計成了“黑板下的書棚”,繁多的書籍伴著滿室芬芳。
朱老師辦公的那棟樓,舒婷的書法作品有多幅,默默地陪著生活在這里的師生,無聲地影響。
校史展廳利用了正廳,從學校的創始人到優秀校友,一一道來,如同在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當年的許多珍貴的老物件被小心地安放在玻璃罩下,平靜地迎接南來北往的過客。
“水木清華”介紹板那兒,我停下來,拍了幾張照片。我記下了咸豐、同治、光緒三代禮部侍郎殷兆鏞的名聯:檻外山光 歷春夏秋冬 萬千變幻 都非仙境 窗中云彩 往東西南北 去來澹蕩 洵是仙居。
我安放東西的那棟樓,“悅讀書苑”四個秀美的浮雕大字赫然附在西側墻壁上,一幅“萬里長城,家國情懷”的繡品,規模宏大,自然地懸掛在東側墻壁上,仿佛一面旗幟。它們遙相呼應,成為校園中的風景。
到處都是生機盎然的:藤類植物從高處瀑布一般,流淌下來,更有大盆的綠植,或依偎在拐角處,或安置在廊道中,窗臺上毫無規則地擺著花草,還有等待萌生的種子。
到處都是溫馨的,連食堂也熱乎乎的,綠植、照片、掛件,沒有板著面孔的意思,隨意地安置,仿佛就是回到了家里。
我不覺贊道:“這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悅讀校園,沒有高大上,就是樸樸實實的。”
戀戀不舍地告別附小,朱老師囑咐保安給打開門,我走出去,等待明天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