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時,他問我,他覺得他的一位朋友可能在某些思想認知上有些問題,他想找時間跟他談談幫他重新認識一下自己,問我妥當不妥當。
我當即問他:“那他自己覺得有問題嗎?”
他回答:“就因為他沒有意識到,我才要對他說啊。”
我立即搖頭,回了他一句:“不請自來的幫助就是攻擊。”
我想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痛苦和無助的時候,很想找個懂自己的人傾訴,如果和他關系很鐵,還可以肆無忌憚的發泄一下。
這時候,一個智慧的朋友,因為足夠懂你,所以明白這些痛苦之后的糾結是如何一絲一縷的形成的,如果是這樣一位全然接納的朋友,在傾聽的那段時間,可以全然的放棄自己的觀點、臆測和價值觀,只是默默地陪伴,甚至全程不需要他說一個字,但就是這份陪伴,就能讓我們吐完垃圾之后,心情輕松、精神倍增,甚至還在吐垃圾的過程中總結和反思了自己的所感所想。
我們一定會非常慶幸有這樣一位朋友吧,可惜,在我身邊能做到這一點的朋友基本上已經大我十歲以上了。看來,這得確是需要閱歷才會掌握的本領。
通常我們遇見的不是這樣的朋友,我們都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往往在聊不到五分鐘時,各種觀點和論斷就撲面而來,而對于在痛苦中的人來說,不管對方到底說了什么至理名言,對于這個人來說,都是一句話:“你有問題!”
自然,什么真理都聽不下去的。
比這還要糟糕的是,我壓根沒覺得自己有啥問題,結果莫名其妙的收到一堆“都是為了我好”的勸誡,更糟糕的是,如果我接受不了,你還給我扣一個“不懂感恩”的大帽子!
記得曾經有一位學佛時日已久的朋友,突然在某日拉了個群,把我們幾位被他稱作有點“慧根”的朋友圈在一起,要給我們上課,本來倒也是好事一件,但時日漸多,就總是見這位朋友不斷的批評這個人不精進、那個人提得問題不得法,搞得群里的氣氛越來越蔫。隨著時間的流漸,自然而然,就成了一個死群。
很多時候,我們打著提意見、幫助別人的旗號,卻做著改造別人、讓別人按照我們自己所想去做的目的。 滿滿的“我執”,而不自知。
咨詢所感
從事心理咨詢行業之后,經過系統化的訓練,我深知所謂的提建議應該在什么時候才是有效的。
當一個來訪者坐在我面前時,就從他能采用主動尋求心理幫助這一點來說,就建立了“建議起效”的前提,因為這必然是他自覺自己有困惑而需要別人解惑的時候,他的敞開度當然比跟朋友聊天時更大。但這并不代表,作為心理咨詢師的我可以隨意提建議給他。
這個職業讓我深刻的體會人性的復雜性,當我覺得五十分鐘下來我已經很了解對面這個人的問題和癥結了,往往在下一次的咨詢中,又會呈現出另一個全新的對方,如果沒有幾次深入的了解和探索,很可能就是暴力分析而已。
在咨詢室里已經是展現真我的最佳場所了,想想,我們在生活中又有什么資格給并不了解的對方任何建議呢?
基于一知半解的了解,貿然給的建議真的是為對方好,還是為了體現自己“很行”呢?!
心理咨詢中最關鍵的部分在于,讓來訪者自己去探索問題和發現解決方案,心理咨詢師也鮮有鐵口直斷或直接扔結論的。
道理很簡單:未經自己發現的真理都不是真理。
其實,生活中很多充滿智慧的——通常是那些閱歷豐富的人,他們鮮主動給別人建議。因為他們深深知道,每個人能走到今天都是何其不易,基于一知半解的輕而易舉的建議給對方是沒有任何益處的。而往往是這樣的人,別人卻因為他的這份對生命的慈悲而愿意去請教他。
當我們越是“空”的時候,對方成長的就越快。
讓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好奇去理解那些給我們倒垃圾的朋友吧,去嘗試從最深的心底去理解他在這個問題中的困苦,在我們的慈悲心被激起來的那一刻,對方也因為得到了深深的理解而被滋養。這不就是“朋友”應該有的作用嗎?
不過,如果你身邊有那些愛給“不請自來的建議”的朋友,那就轉發朋友圈讓他好好學習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