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方老石磨 | 文創造物

大明山的冬天沒有北京這么急。

聽茶老莫說,最近上山尋茶,又發現了幾棵遺留的野生古茶樹。譚譚問他,最近生活怎樣?茶老莫發來了幾張門口的石磨照。

是啊,我們的日子都是伴著鍋碗瓢盆等器具豐盛起來。倘若,生活少了這些物件,世間該丟失多少樂趣。

今天,文創造物就和大伙說說這一方磨盤。

(一)最牛逼的磨盤發明家

上能造武器 下能補家用

人類的發明一半源于吃,一半源于偷懶。

早期,人們要吃米粉、麥粉,都是把米麥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來搗,這種方法費力,搗出來的粉數量很少且粗細不一。當時的發明家,魯班,上能造武器,下能造家用,發明鋸子、刨子、曲尺,還發明了石磨。

魯班發明的石磨,磨扇兩塊,中間立軸鏈接,下扇固定,上扇繞軸轉動。兩塊咬合的磨扇留有一個空膛,叫磨膛,四周是磨齒紋。上扇有磨眼,谷物通過磨眼流入磨膛,通過磨齒磨成粉末,從夾縫中流到磨盤上,過羅篩去麩皮等就得到面粉。

(二)最古老的石磨 多少智慧匿石中

提起石磨,不得不提兩件古老的石磨,祖先智慧全都匿于石中。

一是裴李崗出土的磨盤、磨棒,黃砂巖質琢制。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磨盤為履底形,正面坦平,底部鑿有四矮柱足。磨棒近圓柱體,中間略細,兩端略粗,碾磨日久所致。

二是子母孔秋坯磨,2005年老龍口出土,古石磨盤中最特別的一個,采用“陰陽魚”造型,取“陰陽變化生萬物”之意,石質與眾不同。

而后期的改變多就集中在手柄上,長短不一、形狀各異的手柄配上大小不一的石磨,在造型與設計上心思不如以往。


此圖大體反應石磨設計變化,節省人力為主

古石磨紋理多有講究

(三)最高冷的石器有一顆柔軟的美食心

別小看這一方石磨,豆漿、豆腐、米粉、香油等柔軟可口的美食根本離不開它。兜兜轉轉中造就了多少美味。

(四)石磨見冷暖 沉重而甜蜜的生活物件

石磨曾是農村最經濟而又使用最廣的物件,那咯吱的聲響伴著扭動著的身體、扎實的腳步,成為最常見的一景。

連拉磨的驢子也成了生活的調侃首選。“卸磨殺驢”“懶驢拉磨—打一鞭子走一步”“驢子趕到磨道里——不轉也得轉”也成了耳熟能詳的段子。

如今,石磨要么寂寞地存在角落,要么成為擺設,當作水景或者茶盤。

退隱,遺忘本是常道。

誰也說不清,多久以后,石磨會淡出人們視野。我自我安慰,起碼它們還留存在我們的生活中,距離我們很近,我還能指著老家的石磨,告訴孩子,它的故事和這片土地上的生活。

未來,誰又能決定呢?

你的老家是否還有這樣一方石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