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敏感期的魔力,你值得擁有!(實用干貨1)

去年也是做過一期語言敏感期的講座,主要針對敏感期的階段出現的一些問題來做解說,以及闡述了為什么會出現不一樣的語言特點,覺得自己做的還是挺好,有邏輯,有方法。

今年在翻過大量育兒書籍后,感覺視野又被拓寬了,尤其是讀到《一歲就上常青藤》這句話:“孩子今后在學校的表現,并不取決于早期的閱讀能力,而取決于其詞匯量的多少和豐富性。"也讓我不斷的去反問自己,如果我們的詞匯量水平直接影響到孩子,那究竟如何提高孩子的詞匯量水平呢?如何在敏感期內給孩子豐富的語言體驗呢?再深一層次說,語言只是表象,思維方式才是主導,如何讓孩子能夠獨立思考?這些問題在我腦海中不停的回繞,讓我對語言敏感期有了更多探索的興趣。因為有了思考的驅動,探索的欲望才會更強烈。可能也是當了媽媽之后會覺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會有將來更深遠的影響,于是在語言敏感期上stay hungry,stay foolish了一段時間,終于能夠有清晰的體系了。


首先要知道為什么語言敏感期為什么那么重要?人都會潛意識的有趨利避害的習慣,所以明白語言敏感期給孩子帶來的好處才會讓我們真正駐足在這里。早期教育專家Maryanne Wolf的調查和理論研究發現孩子今后在學校的表現,并不取決于早期的閱讀能力,而取決于其詞匯量的多少和豐富性。Maryanne Wolf的理論在這方面得到了兩位早期教育專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的研究的支持。他們調查了再3個不同階層中孩子詞匯量的發展,結果發現:孩子運用的詞匯,有86%-98%是來自家長和他們講話時所用的詞匯。

在4年的時間內,專業人士階層的孩子會聽到450萬個詞;勞動階層的孩子會聽到260萬個詞;靠政府福利救濟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則僅聽到130萬個詞。假設這些孩子的智力基因基本一樣,他們的語言經驗則完全不同。

專業階層和靠領救濟生活階層的孩子,在4年內從家長那里所聽到的詞匯竟然相差320萬!這種不同,也決定性地影響他們在學校的學業表現。

其次,美國90年代中期做了一項調查研究,發現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到4歲時要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少聽到三千萬字,而這三千萬字的差距到后來也顯現在這些孩子的語言發展和學習表現上。這個發現對于當時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此美國特地成立了一個計劃叫做《三千萬字行動》,就是為了幫助所有家長(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可以掌握基本的方法,最有效地對孩子進行早期的語言啟蒙。

還有的是,這個階段有些家長比較困惑要不要學習第二語言的問題,總擔心困擾著孩子的母語習得,這些困惑早早的就被Maryanne Wolf詮釋的很清楚,語言能力是人類基本的生存能力。人一出生就開始了語言學習的過程。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在基因中已經早就了早期掌握語言的功能。所以,你要你的孩子說雙語和3種語言,越早開始越好。有些研究表明,在主要語言上比單語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略慢,但這種區別以后就消失,留下的是雙語的優勢。這一點在大部分孩子在學拼音和學字母的時候也有體現,孩子一定有混淆,但混淆的時間很短,之后還是會區分的很清楚。

既然語言敏感期的詞匯量能夠影響孩子之后的學業表現,那咱還是老老實實的先了解下不同階段孩子的語言發育特點。

第一階段 1歲前

出生~3個月 – 被動接收期 ?簡單音節階段?

說幾個關鍵字吧,在哭叫聲中與人溝通、喜歡與人面對面的言語交際、視覺距離孩子面前25-30厘米;孕期6個月與睡前閱讀,比較好理解,這個階段新生兒父母應付最多和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哭鬧,所以每次孩子哭的時候,深深的呼幾口氣,先讓自己放松下來,你才能慢慢體會到孩子想跟你交流什么,然后把孩子哭鬧的意義用語言描述出來“寶寶,是不是有點餓了?想吃東西了呀”,拼命的說話,一方面能夠緩解自己的緊張感,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寶寶理清楚自己表達的語境和語義的鏈接,延遲了他需要的滿足。最忌諱的就是媽媽一看到孩子哭,為了讓孩子不哭是掀起衣服直接喂奶,啥也不說,想想都覺得簡單粗暴。

4~8個月 –咿咿呀呀期 ??連續語音階段

再來甩一些關鍵字吧,能辨別語氣、語調和音色變化、出現尋聲反應、躲貓貓、近似詞的音節、 “語音玩弄”、能聽指令做模仿,這個階段我們跟孩子交流的關鍵點是說任何詞語的時候都要指向這個人或者物體,這樣孩子才能把語義和詞匯聯系起來記憶,不斷刺激大腦突觸神經的鏈接,通過重復把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還有一個神秘武器,一般人我不輕易告訴他,今天就大放送了,那就是嬰兒手語

我們來看看百科的解釋吧:嬰兒手語發明人為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Acredolo和加州大學嬰幼兒成長方面專家Goodwyn。嬰兒手語最初目的就是為了讓還沒有學會說話的孩子提前接觸與人交流。在美國廣泛使用,并成為美國兒科醫生的標準"工作語言"。事實上,你的孩子天生就會使用一套他們自己的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揮動雙手,表示和大人說拜拜;用食指尖指向他們想要的東西;擁抱他們喜歡的人等等。這些簡單手勢無需解釋,每個人都可以憑借直覺了解其含義。所以,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整套手語可以非常容易地被人接受,他能讓你的寶寶提前一年在與人交流方面邁出關鍵一步。當然,最重要的還在于你可以不必絞盡腦汁去猜測小家伙腦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了。

那有的家長肯定說了,不學也沒什么關系吧。我只能呵呵了,因為學了更有好處!第一:根據美國國家健康研究學會的研究表明:對比傳統教育的嬰兒,學習手語能夠顯著加快嬰兒學習語言的速度。第二:智商通過交流和訓練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美國早年的研究發現,曾學習嬰兒手語的嬰兒,24個月大時的說話能力等于27至28個月大的嬰兒,到36個月大時說話能力與47個月大的嬰兒相若,至8歲時智商則高于一般小孩12分。第三:讓孩子更能夠自信表達,更熱愛學習。因為他所表達的意思被我們理解,我們給予回饋后,會刺激孩子表達的更多,樂于并想要去表達。在孩子語言敏感期階段,相信誰都會喜歡表達多的孩子吧。

到底什么才是嬰兒手語,上傳個自己做的圖片吧,應該可以幫助理解:


好了,這下爸爸媽媽們應該樂此不疲的去了解嬰兒手語了吧!關鍵了解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去應用!去堅持應用!然后你就發現WOW!我的寶寶簡直是個天才!百度上50種常用嬰兒手語免費大放送,還等什么,快去學!

第三階段 9~12個月 小話癆 言語模仿階段?

關鍵字繼續走起來,這個階段開始模仿別人的發音,出現第一個有特定指代意義的單詞!這個階段我們的寶寶咿咿呀呀,嘰嘰歪歪,也許給你個驚喜,你會發現,他還能跟同階段的小伙伴用他的火星語交流。如果你在孩子剛出生的階段就給他聽古典音樂,體驗各種音樂樂風,游戲,那恭喜你,這個階段,你就能看的你的孩子樂于表達,肢體動作復雜,表情豐富,咿咿呀呀的開始隨樂而舞,而不是呆呆的看著你,或看著他。因為音樂提供了一種無語言的交流形式,讓孩子那些無法言喻的情感得以表達。

孩子在一歲之前不會講話,但是他能理解,會傾聽,會表達,所以我們要教會的是幫助孩子學會交流的能力!有了這個能力,孩子表達會更自信,更樂于社交。

碼了這么多字,才發現只寫到1歲前,時間有限,如果大家喜歡,請點贊吧,有你們的支持,我會表達的更多!期待精彩繼續吧!哈哈!Have a nice day!Enjoy your weeken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