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思:《古文觀止》之周鄭交質
讀古文于現在還有何意義呢,現在連寫字的機會都少了,寫字用電腦打字即可,而且也沒有了古代的科舉制度,作文雖然還有,但占比并不大,還有那么多科學的學科,物理、化學、數學等,古文似乎已被束之高閣、了無用途了。
但是,現代社會無論在什么單位,還有兩種能力受到重視,一是說話、溝通能力,一是寫作能力,那么寫作能力如何能提高呢,如何能寫得達意,還能文辭優美,那就離不開古文的熟讀,熟讀古文,寫作能力,就可言簡意賅,少費筆墨,卻可達至良好的效果。這些觀點,實則國內外的很多漢學者、國學老師都早已明示,而且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越來越大,國家層面在國內外成立了不少孔子學院,就是國學、漢學、傳統文化復興的良好說明。
現在物質文化自改革開放后,是極大豐富了,但是經濟浪潮的席卷,隨之而來的是精神層面的缺失,那么漢學、傳統文化則很好的彌補了這塊缺失,重新恢復中華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的歷史地位。
今天講的這篇是《古文觀止》第二篇,周鄭交質,大義是,周平王身體衰弱,欲將政權分給虢公一些,這時前文說的周莊公就不悅了,怎么不分給自己呢,于是詢問平王為何如此辦理,那么周天子與鄭伯即產生隔閡,于是兩國交換人質,分別將自己的公子交換到對方國家作人質,即周鄭交質。但是此時莊公卻去周天子腳下,又割麥子、又收稻谷,兩國之不合,甚囂塵上。
上面就是左丘明描述的那段歷史情況,那么后面是左公的評論,大義就是如果兩國真心友好,又何必通過交換人質來作為抵押與證明呢,即“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又那一些很寡薄的東西作為祭祀用品來說,只要心誠,物品歲寡薄,又何妨。
不得不說,左丘明的文辭非常華美,要不怎么入的了吳楚材、吳調侯二公的法眼,前秦古文里錄選最多的就是《春秋左傳》里的篇章。
越是深入古典文學的海洋,越覺得古人之偉大,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絕不是浪得虛名,你看這些篇章,傳承千年,一字未變,比之《國富論》,甚超數倍不可比,都是千年不易之原典、原文。
哀吾生之須臾啊,這浩如煙海的古籍,一篇篇的來學、來讀,不要荒廢了古人的智慧結晶,辜負了古人對咱們華夏子孫的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