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時候,外婆去世,那時我7歲,正是懵懵懂懂的年紀,看著大人們身披白布,忙進忙出,眼中都滿含著淚水,我的內心十分的不解,我想外婆應該去了很遠的地方,總有一天她還要回來。
由于外婆是突然離世,棺木要在家里請木工制作,在做完框架,還沒安裝底板的時候,母親把我叫過來,讓我從棺材框中鉆過三次,當地俗稱過棺(過關),意思是消除災禍,保你未來沒有大災大難。我一扭一扭的,笨拙的從里面爬了三次。那時我就在想,外婆能夠保佑我健康成長,將來我也要好好照顧外婆。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親人離我而去,我的奶奶,我的伯父叔叔,都在我尚不成熟的人生中越走越遠,他們留給我的是背影,我留給他們的則是驕傲、淘氣、任性、可愛······
2009年,我的父親病重,癌癥的痛苦時刻在折磨著他,看著他日漸消瘦的身體,我的內心十分痛苦。在父親床前的一個多月,是我這輩子與他最近、最親的一個月。我看著他滿是皺紋的面龐,才真正體會到時光如水的真正含義。轉眼間父親已經55了,在我20幾年的人生時光中,我都做了什么,為什么關于父親的記憶那么少,這20幾年的時光到底都去了哪里。
那最后的一個多月,我們一家人每天都在一起,溫馨卻也彌漫著痛苦,看著父親因為疼痛而蜷縮的身體,看著他日漸消沉的意志,我的內心充滿了愧疚與懊惱,我不知道做什么去幫助父親,去盡自己最后的一份孝心。
9月,父親還是離開了我們,帶著遺憾,帶著惦念,帶著對塵世最后的眷戀,永遠的離開了。那一年,料理完父親的后事,我遲了一個月才到學校,去完成父親一直期望卻沒能看到的事。
那時,我想,生命是寶貴的,也是脆弱的,生命本身相比于自然界與整個宇宙,簡直微不足道。但生命卻也是一個奇跡,我們可以學習,可以思考,可以用脆弱的生命去征服星空,去探索未知的宇宙,我們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增加生命的寬度。
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何能讓流落于塵世的生命獲得升華,增加生命的寬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思考。
拿起《生命最后的讀書會》這本書,我想我找到了答案。作者威爾?施瓦爾貝從小就在母親的熏陶下,養成了讀書的習慣。而且在他讀書的過程中,他的母親還會與他交流讀書的心得,這就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一顆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的種子。
后來,當威爾?施瓦爾貝的母親患上癌癥時,他們之間的談話不再只是像平時那樣隨意閑聊,閑話家常,而是在不知不覺中創立了一個特別的、僅有兩名成員的讀書會。而這種生命最后的讀書會的論題,則是圍繞著書里主人公的命運以及他們自己的命運展開。
終于有一天,威爾?施瓦爾貝意識到其實他與母親的整個生命中都在開讀書會。而他的母親則進一步認為,無論他們是否愿意,所有人都在這個“最后的讀書會”中,因為他們看過的每一本書,都可能是最后一本,每一段對話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同時,令我感動的還在于,通過閱讀,作者與病中的母親所建立起的一種融洽的聯系。
共同閱讀,交談,并分享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這種緣于閱讀而產生的默契是那么動人。你可以想象得到這樣迷人的情景:在安靜的病房談論某一本書,或者某一個情節,交談,聆聽,思考,時光仿佛停落,而外在喧囂的世界早已消失不見。
而更多的人,更多隔代的人,缺乏這種溝通的渠道,也會痛失這樣珍貴的機會。縱使他們彼此之間有萬分的熱愛,也少有表露和傾聽的機會。而閱讀打通了一切世俗的阻隔,這恰恰是本書迷人之處。
這本書也無疑是一份禮物,不管是對作者還是他業已故去的母親,這些點滴的記錄還原了最初的記憶,還原了最初的愛,以及一個善良生命的存在。
倘若我們終究要在這個世上留下些什么的話,那么這些帶著溫度的文字,所留下的記憶,會繼續流傳下去,溫暖更多的人。這便是世間最好的告別,也是最好的禮物。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書就是在體驗一種不同的人生,在未知的前進道路上,如何能讓生活過的精彩,如何能讓思想獲得解放,如何能在喧囂的塵世中發現一片凈土,如何能讓單一的人生軌跡自由的發散,方法到底有多少種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讀書肯定是其中一種。
拿起《生命最后的讀書會》這本書,我仿佛又回到了過去,看到了父親病床前那個稚嫩的身影手里正捧著一本書,和父親一起分享一個個感人又勵志的故事,多希望曾經我也能送給他這樣一個最好的告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