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2)

五行學說(2)

原文

五行之性臟腑有,治療疾病可運用,

見肝之病當傳脾,當先實脾防克伐,

確定治則依生克,母子失調宗相生。

虛則補母實瀉子,常用方法有四種;

滋水涵木第一法,腎陰虛致肝陰虧,

滋腎養肝是首選,肝陽偏亢亦被制。

金水相生第二法,肺虛不布難滋腎,

精不榮肺腎陰虧,補肺滋腎互受益。

培土生金第三法,脾胃不足生化少,

肺氣失養見久咳,補脾益肺很重要。

益火補土第四法,此所益為命門火,

而非心火要記清,溫腎陽以補脾陽,

腎陽衰致脾陽虛,溫腎健脾本法明。

相克紊亂乘侮病,抑強扶弱原則明;

抑木扶土第一法,肝脾不調肝犯胃,

疏肝健脾理肝脾,木旺乘土抑木主,

土虛木乘扶土先,抑強扶弱原則明;

培土制水第二法,又稱敦土利水法,

脾虛不運水泛溢,健脾利水是其本;

佐金平木第三法,肺陰不足肝火逆,

滋肺清肝是關鍵,肝火犯肺清肝先;

瀉南補北第四法,瀉火補水有先后,

腎陰不足心火旺,瀉心補腎水火濟,

心腎不交選此法,火亢在前先瀉心,

水虧為主先滋腎,水火盛衰多考量。

五志也能配五行,以情勝情源相克;

五行生克是規律,用于治療顯奇功。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