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今天,看了一本名字叫《少有人走的路》 的書,看到了作者在全球旅游后,40歲時,又加入了國際組織,去做一名緊急救援的志愿者。
? ? ? ? ? ? 首先,很佩服作者的勇氣,她說她并不覺得自己年齡大,假如人可以活到80歲,那么40歲就是上午10點的太陽,正是人生機勃勃的時候。她去了巴基斯坦,那是正值武裝叛亂,政府軍與非政府軍打的不可開交。她的職責是去采訪,記錄,拍照。子彈是不長眼睛的,所以她的工作危險性并不低。最嚴重的一次,是她正在拍非政府軍,結果被發現了,差點丟失了小命。
? ? ? ? 其次,喜歡她的質樸與善良。在非洲,她去了貧窮的村莊,去援助那些忍受挨餓的人們,發救助物資。但當碰到兩個貧窮程度一樣的村莊時,也會讓人很為難去做選擇。她對人和氣,和村民說話,聊天,從來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也從來沒有頤氣指使。
? ? ? ? ? 再次,讀這本書時,讓我想到了一首詩,名字叫《未選擇的路》,作者是弗羅斯特
? ? ? ?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 ? ? ?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 ? ? ?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 ? ? ?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 ? ?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 ? ?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 ? ?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 ? ?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 ? ?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 ? ?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 ? ? ?………………
? ? ? ? ?上學時學的這首詩,當時沒有什么感覺,也沒有選擇猶豫癥。兩條路,我也會選擇那條荒草萋萋的路,因為荒,無人打理,所以生長不受束縛,很自由。“自由”的路上,雖然荊棘遍布,沒有提前設置好的路,更沒有寬敞的大道,但是自己探索的路,一路上會給自己更多的樂趣。這是當時學生時期的想法。
? ? ?現在,我還會這么選擇嗎,我沒有答案,應該說是不敢選擇。一直向往自由,好不容易結束了學業,畢業又一頭扎進了故鄉,在這個舒適的溫柔鄉,有種不想離開,貪戀工作的穩定。另一方面,又不想要這種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希望生活有波瀾起伏,也不枉此生。
? ? ? ? 人越大越孤單,越大越矛盾。選擇越多,心里的顧慮就越多,越不知道如何下手,漸漸的過成了邁不開步伐的生活。
? ? ? ? ? ?大家都想過有品質,有情調的生活,可如何去實行,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而我也在與不同的人的接觸中,慢慢尋找著自己,摸索自己想要的生活。畢竟只有先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未選擇的路》的剩余部分: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