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這是我在知乎看到的一個問題,覺得很有意思,下面是我的回答:

先看個故事吧:

《離婚》

一天,不知為何老王突然起了個主意,要給自己五歲的兒子做一個親子鑒定。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居然和自己的“親生兒子”沒有血緣關系。

老王和老婆美玉結婚七年,感情一直很好。結果因為這事,兩人大吵了一架,最后終于走到了離婚的結局。

辦完手續那天,兩人找了家飯館,雙雙喝得大醉。一起進的門,出來時已經各走各路。

“陳醫生,這次多虧你幫大忙了,我和老王的事情辦妥了,改天請你吃飯。”

街頭轉角處,美玉嘴角微翹,給做親子鑒定的醫生發了條短信。不遠處,一輛奔馳車緩緩滑了過來。

某所醫院的房間里,一個中年男人的臉被手機屏幕照亮。他看著短信,略微有些激動地拿起手機,發出了一條短信:

“王,我們終于可以在一起了!!”

江邊,剛才還酩酊大醉的老王精神奕奕,越走越快。他一手拿著電話,“哈哈,那娘們肯定想著你會開奔馳去接她吧。兄弟,這次多虧你幫忙了。”

其實,這個故事前后只不過花了幾分鐘時間就寫完了(所以請原諒語言比較簡陋)。只要掌握一些方法和套路,寫一些讓人有感覺的故事,還是不難的。

此部分到此介紹,下面是正式回答部分,可能會比較長,耐心看下去,相信會讓你有所收獲。

----------------此處是分割線---------------

小學五年級,就一字一句在作業本上寫下一本近10萬字的科幻小說,身邊的小伙伴們看得如癡如醉。

高中,有若干篇小說作品發表在報刊雜志。大學的時候在網站寫連載,有大出版社來談出版合作。

因此,自己勉強算得上“會講故事的人”吧。關鍵是我自認在語文上天賦不行(小學語文經常不及格),后來反而成為某種意義上靠寫字為生的人,我覺得這方面的經歷和心得可能對普通人來說更有借鑒意義。

既然說到講故事,首先我們要有個大概的標準,怎樣算是一個好的故事。我認為三個方面非常重要:情節、代入感以及節奏。當然,很多時候這三者是融合在一起的,很難明確區分。

情節,是指故事中發生的所有事件。好的故事,在情節上一定是吸引人的,到底如何吸引人,下面會詳細說。

代入感,是指故事的文字、節奏、情節能讓閱讀者不知不覺沉浸其中,讓自己進入到故事里面去,跟隨著里面的人物、情節而情緒波動,或緊張、或愉悅、或憤怒,如此種種。

節奏,是指文字的節奏,以及安排事件在小說中展現的節奏。這種節奏和先后順序,未必和真實的時間線順序一致,由此帶來種種奇妙的效果。

任何一個好的故事,情節、代入感和節奏都是很出色的。想要講好故事,主要也就是在這三方面下功夫。

一、情節

首先我們來看情節。必須承認,大部分時候我們認為一個故事“好”,是因為其情節出色,吸引人。那情節是如何做到“吸引人”的呢?

我認為核心一點是: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 出乎預料,又在情理之中。

故事之所以美妙,是因為能夠帶我們去領略平時未曾經歷的事件(或許是向往的事,或許是害怕的事,都有可能)。但與此同時,它又不會完全和我們的生活脫節,很多事件、人物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

仍然記得第一次讀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被里面的情節和人物打動。現在來看,整本小說寫的無非就是一個網戀故事。當年為什么那么火?是因為網絡剛剛流行,很多人都對網絡戀愛抱有好奇心、向往心,而對少年來說,很多都在期待不知何時而來的愛情,而這個故事則充分滿足了這份期待。

出乎預料,又在情理之中,會帶來一種奇妙的錯位感,并且讓閱讀者感到愉悅。我們閱讀小說,大腦中必然不由自主地想象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事件,如果這時候完全出乎預料,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偏偏講故事的人還能在邏輯上自洽,閱讀者便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事實上,這也是很多笑話、段子的設計思路)

由此,故事也會產生幾種流派。

一種,是通過詭譎的情節走向,吸引人一步一步讀下去,比如大部分懸疑類故事。

一種,是通過代入感極強的事件、人物、情節描寫,引發閱讀者的情緒波動,比如很多愛情小說。

還有一種,是通過“實現平凡夢”的方式,描寫一些大部分人現實中無法經歷、卻又好奇的經歷來吸引人,比如傳記、人物小說、歷險小說等。

而我們能夠通過一些方法,去訓練自己提高講這些故事的能力。

先說懸疑類(也可以稱之為反差類)故事,核心能力,是塑造一個在正常人預期之外,但在邏輯上自洽的情節走向。

實際操作,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給閱讀者塑造預期;第二,給出一個預期外的結果。

塑造預期,有很多方法。比如大部分人的“正常看法”,也算是一種預期。又比如,我們通過前面的文字,進行方方面面的暗示,也可以塑造預期。

舉個例子:“老王和他老婆感情一直很好,兒子快上小學了。可是一次意外的親子鑒定,老王卻發現兒子和他沒有血緣關系。”

兒子不是親生的,正常人的預期肯定是“老王老婆有了外遇”。再加上前面說“兩人感情一直很好”,讀者進而會產生“老王老婆很善于欺騙和隱瞞”的預期。

但是這一定是唯一的可能性嗎?不一定的。比如說,負責親子鑒定的醫生可能暗戀老王的老婆,要想辦法拆散他們;又比如說可能老王當初得罪了醫院,小孩被故意調換;還有可能老王患有疾病無法生育,焦慮之下得了精神病,他老婆為了治好他的病,通過精子庫的方式受孕……

任何一種預料之外的可能,和原來的情節組合起來,都可以寫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了。

很好的一種訓練方式就是:隨便列舉一個事件,列出大部分“預期中”的走向,然后努力想一個或者若干個預料外的走向。

學校排名第一的尖子生,高考卻連二本都沒考上。考試時候發燒、考試前夕家庭變故,這些屬于預期中的走向。考試前夕被人威脅合伙作弊,壓力太大導致發揮失常,這屬于預料外的走向。

每天可以做幾次這樣的訓練,并且把訓練內容記錄下來,它們都是好故事的素材。

甚至這種出乎預料,是可以嵌套的。也就是先讓讀者產生A預期,后來結果居然是B。因為B,讀者產生了C預期,后來發現結果B本來就是錯的,應該是D。如此層層嵌套,故事就更加精彩了。

也流行一種寫法,前面90%的篇幅都在不斷鋪墊、強化讀者的預期,最后來個大逆轉。當然,這樣做也很危險,一方面是套路用多了就爛了,另一方面是你得有把握最后的結果讀者確實沒想到。

第二類故事,是以代入感取勝的類型。寫好這類故事的核心,是深入地把握一類人的精神特質。了解他們的困惑、痛苦、夢想、期望,了解他們的生活、每日的生活構成、關心的事情、承受的壓力、對未來的想象。通過描寫和他們生活經歷貼近的人物、事件,通過熟悉感讓他們代入故事當中,再由故事中人物的喜悲引發他們的喜悲。

這當然,只做到了上面的部分,只能說能引發共鳴,仍然不算好故事。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稍微超出生活的“戲劇性”,才能讓故事更好看。

既然是戲劇性,在現實生活中必然是概率比較小的事件。也就是各種巧合、沖突、矛盾、壓力、意外。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新海誠的《秒速五厘米》。從情節上來看,簡直簡單到一塌糊涂,但仍然引發無數宅男淚流滿面。是因為它所描述的事件、情緒,正是很多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具有的。而不管是因為大學遲到的列車也好,最后阻擋兩人的列車也好,都是引發情緒爆發的戲劇性橋段。

共鳴部分,需要我們對一個特定的群體進行深入的了解和調研。限于篇幅關系,就不詳細展開了。

戲劇性部分,我個人很喜歡的一種訓練方法,是下面這樣的:

寫一個正常的事件開頭,和意外的事件結尾,努力打開腦洞,補充中間的情節,努力做到符合邏輯。

舉例:

開頭:站在教室窗前,林三兒心煩氣躁,忍不住用作業本紙折了架紙飛機,扔了出去。

結尾:他沒想到,就因為這個舉動,三天后自己就被學校開除了。

一架紙飛機導致被開除,是一件很反常規的事情。這中間肯定發生了很多巧合、意外、沖突、矛盾,才讓反常規的事情真的發生。不斷進行這種戲劇性情節的構架訓練,很快在真正講故事的時候就會游刃有余了。

第三種,實現“平凡夢”類型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寫。有些人,自身經歷就是傳奇,他不需要編造,把自己的經歷認真寫出來,就是很好的故事了。如果沒有足夠的真實經歷,則很容易寫成YY小說(比如現在流行的網絡小說)。

二、代入感

以上說完了情節部分,介紹了兩個訓練方法。下面再說說代入感。

我認為代入感有兩種。一種是情緒上的代入,一種是環境、經歷、事件上的代入。

情緒的代入,是指利用人普遍具有的心理(比如對弱者的同情、對欺騙的憤怒等等),引發共鳴。這時候,描寫的事件未必是讀者熟悉的、經歷過的,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我們來欣賞下面這個故事:

“老和尚掛了,對就是很啰嗦總勸我投胎那個,上次給你縫腦袋那個,嗯,掛了,捐片眼角膜車還堵橋上了,破冰箱扛不住……”投河男濕淋淋地發著微信,割腕女幽幽抱著醫用冰箱。司機打個噴嚏,感覺車里冷,他不知道全城的鬼魂都聚集到這座高架橋上,想要渡一位僧人。

----以上故事來自微博,作者暫時沒查到,如有知道的請告訴我

這就是一種很典型的情緒代入。

另一種代入,是因為環境描寫、人物描寫、動作描寫、事件描寫很“真實”、很“傳神”,將讀者慢慢代入到故事當中。這個,需要提高的是文字能力、細節描寫能力。

相應的訓練方法:

1、句子擴寫訓練

將一個短句,慢慢擴寫成長句。

2、場景、動作畫面感塑造

面對一個場景、一個動作,進行細致的描寫訓練。最后要做到只看文字,腦海中畫面便能鋪面而來。

3、情緒總結訓練

同情、憤怒、可憐、萌、生氣、矜持、凄涼,人類的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的心理、情緒,進行認真的分析總結,進行描寫訓練。

當然,基本的詞匯、文筆,是肯定要具備的。

三、節奏感

節奏,是指事件發生前后、快慢在故事中的具體安排。不同的節奏,能給讀者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

比如一種常見的手法,是將故事情節某個階段沖擊力最強的情節,放到開頭直接拋出來。寫完后,又按照正常的時間線順序進行描述,這樣會形成強烈的吸引力。

比如下面這樣的:

“老王沒想到,自己這輩子居然會幸運到隨便買一張彩票就中了五百萬大獎。他更沒想到,中獎后不過一個月,他就從百萬富翁到百萬“負翁”,而且連老婆都離他而去。”

又比如故事可能分成兩條線,推進的時候可以兩條線索交叉描寫,交錯推進。

新手寫故事,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太平”。只會按照真實的時間順序穩步推進,沒有波折、沒有變化,連情節都總在讀者預料中,這樣的故事是乏味、沒有吸引力的。

以上說了一些分析層面的東西和訓練方法。現實中,如果要做一個好的故事講述者,還要下更多苦工,比如說:

1、從現實中取材并積累

有時候,現實比人的想象力更具有戲劇性。比如當年的白銀殺人案,最近很火的《血戰鋼鋸嶺》,都是真實發生,又超過大多數人想象的事件。

假如想成為好的講故事的人,要有這方面的敏感性,甚至每天花一定的時間積累現實中看到的、聽到的有價值的素材,用專門的工具分門別類保存起來。

2、一開始,嘗試寫短篇故事

沒有積累和基礎,中長篇故事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難以駕馭的。最好的做法,是多寫幾百字到兩三千字左右的小故事。

一開始,必然會面臨“不知道寫什么”的問題。這時候,上面訓練、積累的內容就成為很好的素材了。

比如,隨便一句話,可以擴寫成一個故事。或者前面提到過的,平常的開局+意外的結局,補充中間的部分,也可以寫成一篇故事。

來看個實際的例子吧(也就是開頭的):

一天,不知為何老王突然起了個主意,要給自己五歲的兒子做一個親子鑒定。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居然和自己的“親生兒子”沒有血緣關系。

老王和老婆美玉結婚七年,感情一直很好。結果因為這事,兩人大吵了一架,最后終于走到了離婚的結局。

辦完手續那天,兩人找了家飯館,雙雙喝得大醉。一起進的門,出來時已經各走各路。

“陳醫生,這次多虧你幫大忙了,我和老王的事情辦妥了,改天請你吃飯。”

街頭轉角處,美玉嘴角微翹,給做親子鑒定的醫生發了條短信。不遠處,一輛奔馳車緩緩滑了過來。

某所醫院的房間里,一個中年男人的臉被手機屏幕照亮。他看著短信,略微有些激動地拿起手機,同樣發出了一條短信:

“王,我們終于可以在一起了!!”

江邊,剛才還酩酊大醉的老王精神奕奕,越走越快。他一手拿著電話,“哈哈,那娘們肯定想著你會開奔馳去接她吧。兄弟,這次多虧你幫忙了。”

這個小故事,雖然還是梗概,但情節已經比較有意思了,而它不過是一次練習,隨便寫個開頭和結尾,再用上面介紹的方法“補充”出來的。

時間關系,暫時先寫到這里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