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文化的來源
在周武王出兵伐紂之后,建立周王朝,按照史書記載大概只花了兩個月就滅掉商朝。在之后,武王嫡長子周成王繼位,由于年幼,由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姬旦輔佐。在反思商朝滅亡原因時,就開啟了長達(dá)三千年的君權(quán)神授的思想。這個思想的描述如下:
在古代祭祀非常重要,祭祀一般用六牲,馬牛羊豬狗雞,去掉馬是太牢,再去掉牛是少牢。夏朝祭祀不僅用六牲還用人牲。人牲并不像歷史課本說的奴隸主殺奴隸,他包括奴隸、平民和貴族。周公想到這個制度不好,提出了以人為本。
其次提出,這個世界是天圓地方的,世界在天的下面,還有四個角就是四海,東海南海西海北海,我們就生活在天下,那么天下面這塊地屬于誰的呢,顯然是屬于天的,產(chǎn)權(quán)歸天,但是天需要派一個人來治理,這個人就是天子,那么誰才是天子呢,周公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就解釋了夏商周朝代更替的原因,商革夏命,周革商命,源于夏桀失德,商紂失德導(dǎo)致的,所以周才得天命成為天子。
周公依據(jù)上面邏輯,就提出要以德治國,如何做到德呢,提現(xiàn)就是禮儀,將人分三大等,一等貴族,二等平民,三等奴隸。在貴族又分四等,天子、諸侯、大夫、士,其中諸侯又分為公侯伯子男。易中天老師說,這中立尊卑,是為了方便排座次,衍生出得就是中國餐桌文化。
周公還提出宗法制這個影響深遠(yuǎn)的制度。宗法制包括父家長制,嫡長子制,一夫一妻多妾制。父家長制就是父系為主,嫡長子就是正妻生得長子,一夫一妻多妾制,其中夫妻還算平等關(guān)系。妻妾所生孩子也分等級,妻生得第一個兒子是嫡子,后面生的就是次子,妾生的就是庶子。所以妻妾子女有三個等級,嫡子、次子、庶子。家族的傳承按照嫡傳,就是嫡長子為大宗,其他子女則分出去單獨立戶,也就是小宗。宗法制就解決了財產(chǎn)的繼承問題。
穿插解釋,古代名字:名是卑稱,字是尊稱。一般自稱名,他人稱呼字。比如曹操自稱操,但其他人必須稱孟德。名是孩子百日之時父親取得,字是男孩20歲,女孩15歲成年之時,賓客給取的,另外名和字必須有關(guān)聯(lián),比如曹操字孟德,操是道德情操,所以字叫孟德。
上面的宗法制衍生出封建制,什么是封建制度:封土建國和封土立家,所謂封就是在兩國分界處挖出一條溝,在兩邊堆起的土上種樹,這就是封,國君的非嫡子分封出去建國,國君的非嫡子分封出去立家。
最高一級是天下,總經(jīng)理是天子,董事長是天,第二級是國,總經(jīng)理是諸侯,董事長是天子,第三級是家,總經(jīng)理是大夫,董事長是諸侯。那么大夫以下呢,就只有士,士是最小的貴族。天子,國君,家君是三大宗,他們叫君子,而其他的小宗,則是小人,這是古代君子小人的來源,和現(xiàn)在相去甚遠(yuǎn)。這里易老師就解釋了孔子的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遠(yuǎn)之則怨近之則不遜。結(jié)合前面的說法,這話應(yīng)該是說,女子就像小宗一樣關(guān)系難以處理,疏遠(yuǎn)他們就找來怨恨,太親近他們又沒大沒小,分不清誰是大宗誰是小宗。
按照禮維持秩序,規(guī)劃出得宗法制和封建制肯定會讓很多人心里有不滿,那么怎么調(diào)和這矛盾呢?周公提出了樂,音樂在彈奏時其音高音強(qiáng)音色不同,這些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才能和諧的演奏。周公就是這樣來平衡人心,保障社會和諧。
周公創(chuàng)建了三大制,宗法制是社會制度,封建制是國家制度,禮樂制是文化制度。三大制度治理天下,但是易老師說這個制度只適應(yīng)于熟人社會,在周公的年代,國土狹小,人員稀少,這種制度是可以維持的,都是鄉(xiāng)里鄰里當(dāng)然沒問題。俗話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過了幾百年,人員增加,血緣關(guān)系日益單薄。到了后來,周天子就沒有足夠的權(quán)威來維持國際和平。
這時就依靠諸侯中的強(qiáng)國來管理,這樣天下就出現(xiàn)二主,天下至尊是天子,而天下卻又至強(qiáng)者管理。在到了春秋后期出現(xiàn)了新的局面,有的家實力超過國,有的國實力超過天子,這時候周王朝就覆滅了,天下就出現(xiàn)若干超級大國,資產(chǎn)重組,戰(zhàn)國七雄的時代。一直到后來被秦王朝兼并。這樣三級所有,層層轉(zhuǎn)包的制度就沒有了,秦始皇代之以郡縣制,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國家往哪里走,在先秦百家中出現(xiàn)幾個不同的方向,孔子一派說要回到大周,墨子一派說回到大禹,莊子一派說要回到炎黃,法家說,我們要往前走。易老師認(rèn)為,他們都在探討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治國,而是如何做人。事實證明還是法家思想得到貫徹。
胡適告訴我們,讀古人的書,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聰明到怎樣,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樣。我讀古書少,大多比較片面,而且難以理解,聽完易中天老師的講解,從制度上描繪了先秦人們的生活狀況和歷史演進(jìn),同時也解答了我對古人的許多偏見,真是非常敬佩古人的智慧,真的很了不起。難怪易老師說中國早期是早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