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榮強
我們常說,人心難測。意思就是說別人的心思很難猜得透,進一步,就是說壞人的心里的壞主意往往讓我們好人防不勝防。
心理學這門課程我認為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在學校里又沒有學,只有那些師范院校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傳授,還有警察學院講犯罪心理學,另外就是商學院的學生會學習消費心理學。
其實,心理學人人都該學,應當是一門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的必修課,因為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馮特說,心理學是一門會我們變得更聰明的學問。
人人都該學心理學
我的心理學知識是自學來的。學習心理學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買大學教材來讀,而不要買那些所謂通俗讀物來讀,因為前者是系統的知識,而后者只是某些說著好玩的碎片知識而已。
我最早讀到的心理學教材不記得是哪一本了,但有兩樣東西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是說人的心理結構包括三個方面,或者心理活動的類型分為三種:認知、情感、意志。另一個是說精神的欲望比肉體的欲望更高級。對于后一個觀點,我一開始就持不認同的態度。一則,我并不認為想吃肉的欲望比想看書的欲望低級;二則,我不喜歡那種簡單的精神與物質二元論劃分,欲望這個東西它本身就是精神現象,只是不同的欲望標的物不同而已。
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是一百年前的事情,之前,心理學問題的探討,大多都包括在哲學之中,因為哲學一定要探討精神問題、靈魂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主要不是說認識人自己的肉身是怎樣的,而是說要認識自己的精神與靈魂是怎樣的。前一個問題當然非常重要,但那屬于醫學。
但是,醫學也與精神或心理問題分不開,比如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個“體液學說”,他認為復雜的人體是由血液、粘液、黃膽、黑膽這四種體液組成的,四種體液在人體內的比例不同,形成了人的不同氣質:性情急躁、動作迅猛的“膽汁質”;性情活躍、動作靈敏的“多血質”;性情沉靜、動作遲緩的“粘液質”;性情跪弱、動作遲純的“抑郁質”。
雖然希波克拉底這個“體液學說”在17世紀時就因為缺乏科學依據而遭否定,但他對氣質與性格的四種類型劃分,卻在心理學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大家覺得,最近幾年很火爆的性格色彩學,算不算是一個翻版?
哲學與心理學
歷代哲學家總是被三個問題困擾,而這三個問題也是心理學家必須要回答的。
第一個關于靈魂的問題。世上究竟存在靈魂嗎?它的性質是什么?靈魂有哪些功能?靈魂與肉體的關系如何?心理學家雖然不使用靈魂而使用心靈這個概念,那也只不過是新瓶裝老酒而已。
第二個是認識論問題。人是如何世界的?人能夠認識世界嗎?人認識世界的路徑與方法是什么?感覺、知覺、概念、判斷、推理、記憶這些心理活動究竟如何發生?
第三個是人性問題。哲學喜歡問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惡?心理學家則關注人的動機有哪些?哪些動機受歡迎,哪些動機應該抑制?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是那個提出勾股定理的數學家,他把人的靈魂與軀體分開,說軀體是使靈魂囚于其中的腐化之城。畢達哥拉斯把靈魂分為三個部分:理性、智慧和情欲。理性和智慧在腦,情欲在心臟,動物沒理性,人則三者兼備。
知情意的三重陶冶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靈魂不朽說,深受畢達哥拉斯的影響。他認為,人的靈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欲三個部分組成。這也就是我前面所講的人的心理結構,包括認知、意志和情感三個部分最初的出處。
我覺得,知、情、意這三個人的心理構成要素,是我們分析與理解人心的重要工具。人與人為何內心世界呈現不同的狀態,其實因為三種因素的構成比例不同,就如不同品牌的同類型飲料,由于各自的配方不同,就有不同味道與風格。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探討政治問題時涉及到了靈魂的分類問題,同時他還將靈魂進行等級劃分。他認為,理性、意志和情欲這三種靈魂,分別與統治者、武士和平民相對應。在他的理想國中三個不同等級的人,靈魂的特質各不相同,只有各等級的人各安其分,國家才成為真正的國家。
柏拉圖的學生亞理士多德在《靈魂論》中也提出,生命只限于動植物和人,生物的靈魂可以分為三等:植物只有滋長的靈魂,動物有感性的靈魂,人靈有理性的靈魂。從植物到人,靈魂的等級越來越高。
三種靈魂或三種心理構成要素,不論它們有沒有等級,但都是人的精神與心理三個重要的方面,我們所謂精神的修煉,其實就是努力在“知、情、意”三個方面自我陶冶,否則,人生只不過是外在化、數量化、機械化的動作而已。
現代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不知道有一個內在的自我,或者即使知道也疏于與它聯系。一個人如果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與觀念,培養溫柔敦厚的人際情感,逐漸提高行動的自主性,也就是在“知、情、意”三方面不斷成長,他和人生才是充實而豐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