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采采卷耳帶大家欣賞了諾鄧清晨的寧靜,現在我們繼續向村子上方前行,來到了一戶名為“黃遐昌家庭博物館”的民居前。
這幢“四滴水”民居,看上去只是 諾鄧 普通民居的其中一間,但它卻為我們的 諾鄧 之旅打開了一扇意義非凡的大門。
就是在這里,我們認識了熱情善良的黃老爺爺。
他從小生活在 諾鄧 ,祖上曾是 諾鄧 僅有的兩位文狀元之一、就職于提舉司衙門。而他的爺爺黃遐昌也是白族民間紙扎藝人。老爺爺懷著對家鄉、對家庭的熱愛建立起了這座家庭博物館,日復一日對往來游客講述著他的家鄉以及家庭的歷史與文化故事,僅收取微薄入館費,并告訴游客如果覺得他講得不好,可以不用付錢。
這天的常規講解之后,黃老爺爺看某狗先生與我對 諾鄧 有超出常人的喜愛,便主動提出為我們繼續講解 諾鄧 歷史。
爺爺的描述繪聲繪色,中間穿插著他的成長經歷,把一個不為外人所知的、過去的 諾鄧 展現在我們面前。
在這一個小時里,我們仿佛也跟著他來到了過去,看到了 諾鄧 的從前。
黃家本為漢族人士,祖上因被朝廷認命管理 諾鄧 鹽局,才來到這里,后娶了一位白族姑娘,從此在這里定居。
據黃老爺爺說, 諾鄧 現今的白族大都是漢族改族。 諾鄧 的興衰歷史,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附于“鹽”。
也許當初如果不是因為發現了 鹽井 的存在,就沒有現在的 諾鄧 ,也沒有現在的黃宅,黃老爺爺為我們講故事這一幕也不會存在。
幾代人每天打開這扇窗戶,望向家園、望向深山、望向蒼穹、望向歷史、今朝與未來;
幾代人每天在書桌前寒窗苦讀、筆耕不輟,才造就了現在的 諾鄧 ;
幾代人用過的茶壺,沉浸了歲月的清澈。
黃爺爺的家庭博物館,藏品也頗為豐富。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黃遐昌老人的畫作(左上圖),以及平時鎖著,有參觀者前來才打開的青花瓷瓶(右圖);
和一些包含法郎的小錢幣、小字據;
還有堂屋正中頂上編織的不易被察覺的“福”字;
嗯,對了,還有黃爺爺的奶奶當年的嫁妝(左下圖),據黃爺爺說,里面的物品都完好無損,是他多年來精心照看的藏品。
我們從黃爺爺熱情洋溢的字里行間中看出,他深愛自己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深愛著自己的家庭。
在這個庭院里,在庭院大門外的 諾鄧 村。發生過很多生動的故事。
黃爺爺放棄了諸如開設民宿、售賣火腿等能相對輕松獲利的事情,選擇了開設家庭博物館,他為人們串聯起 諾鄧 的歷史與現在;為了讓白族民間文化藝術被盡可能多的人知曉 貢獻著個人力量,看似微薄,實則令人欽佩。
通過他的講述, 諾鄧 的一切風景于我們,才開始有了不同的意義。
我這里還有他為我們講述時的錄音片段,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聽。
希望有一天更多的人走進深山的這個村落,去聆聽只屬于這里的歷史,去感受只屬于這里的現在。
離開博物館已過正午,遲來的午飯中當然有 諾鄧 火腿。
表面粗糙不平,內里卻含著美味的 諾鄧 火腿已聞名全國。
但實際上 諾鄧 村做火腿的僅寥寥數家,村民們告訴我們,做火腿雖然利潤頗為豐厚,但流程過長,風險也比較大,大多數人并不愿意嘗試。
端上桌的火腿作為村里的一道普通家常菜,滋味咸香可口,確實與別處的火腿不盡相同。
除了火腿,來到 諾鄧 不可避免會了解當地的鹽文化。
可以說 諾鄧 的命運就是與鹽的交織,村中如今還存有一戶煮鹽的人家。
聽了黃老爺爺的講述,才知道過去的 諾鄧 人為了生活得更好都會想法子販賣私鹽。為了與外界做生意,他們翻山越嶺踏出的鹽馬古道至今還存在于村子對面觀景臺背后(我們放無人機的地方)。
所以看到 鹽井 時,才會覺得頗有感觸。
可以看到通往井深處有兩處 通道 ,這是因為 諾鄧 鹽井 構造復雜。
村里共有兩口井,左邊大的較淺,是 淡水 井;而右邊小的較深,是鹽水井。
午飯后,繼續一路上行,來到村子高點 ——欞星門。
此時山間風乍起,飛沙走石,仰望古老的欞星門,確有欲與天比高之感。
欞星門也是珍貴文物,近年來修繕過幾次。頂部的“ 騰蛟 ”姿態生動,我很是喜歡。
過了欞星門,就到了文廟(孔廟)和武廟(關廟)。聽黃老爺爺說過后才知道,其中文廟院墻上開的小窗,是因為 諾鄧 當時出了文狀元,朝廷才允許的。反之如果未出文狀元,是不能擅自在廟宇的墻面上開窗的。
而因為 諾鄧 未出武狀元,所以武廟的院墻上就沒有小窗。
當年黃爺爺的祖上就是文狀元,因此這扇小窗就是為他而開。
諾鄧 村今年還舉辦了孔子誕辰釋典。
另一邊的武廟也是香火旺盛。
如今文廟與武廟的正殿都經過重新修繕。
但偏殿的十二金剛等形象,就僅存于黃爺爺給我們講的故事之中了。
我通過緊閉的殿門往里面一看,確實已空空如也。
穿過武廟,就來到了 諾鄧 村至高點 玉皇閣 。
這里也是 諾鄧 村最為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 云南 地區少見的三層閣樓式道教建筑。
下圖是 玉皇閣 頂上保存較完好的藻井繪畫“二十八星宿圖”,被稱為“ 諾鄧 一絕” 確然名副其實。
據黃爺爺告訴我們,以前 玉皇閣 外院中還有四條石龍。他說,石龍雕刻精致、形態逼真,以至于小時候的他對 玉皇閣 這個地方心存敬畏。
可惜石龍也只存在于爺爺的故事和我們的想象中了。
歲月無情,整個 玉皇閣 如今僅存的就是這幅珍品“二十八星宿圖”了。
玉皇閣 外,只有精致石刻、斑駁木欞還在訴說著光陰的故事。
玉皇閣 外,只有精致石刻、斑駁木欞還在訴說著光陰的故事。
每一張照片,每一個文字,采采卷耳都堅持走心原創!
尊重知識產權,謝絕任何形式搬運!轉載請聯系采采卷耳授權!
喜歡的親們請訂閱關注分享哦,和采采卷耳一起踏遍繁花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