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轉變完美主義思維更容易成功,以及《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

《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這本書挺讓人意外,乍一看“不完美主義者”這個詞語比較空泛不太理解書的主題,結果仔細翻閱發現咦此書還真的對自卑感、強迫癥、拖延癥、糾結心、討好型分析的有理有據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和方法,頗有啟發和借鑒意義,也真的是一本短小精湛的好書呢!

首先這本書的作者斯蒂芬·蓋斯之前出版過暢銷書《微習慣》,他的簡介就很有意思,作者介紹自己為“蓋斯是個天生的懶蟲”。為了改變這一點,他開始研究各種習慣養成策略。坦白說,我讀書也有幾百本,還沒看到過哪個作者這樣介紹自己的呢,不過也很好的引起了共情,讓我感到作者和我們一樣也是在探索著渴望改變,越發對這本書感興趣了。

一、完美主義代表著限制,自我設限導致裹足不前

首先作者用一個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生動的帶入了完美主義和不完美主義的區別。作者買菜回來路過健身房,可以順便做個運動,但是第一作者沒穿運動服,不方便不舒服,第二作者手指剛骨折過,會對健身造成障礙。完美主義者思維告訴作者今天不合適,最后作者轉換思維堅持完成了一次不完美的健身活動。

完美主義的標準一般體現在情境,品質和數量。完美情境如運動只能在健身房完成,完美質量如家中必須一塵不染,完美數量比如說每次運動必須要50分鐘。

完美主義喜歡遠離恐懼才有安全感,其最重要的五種表現形式是過高期待,糾結不放,認同需求,過失擔憂和行動焦慮。想象你是否難以決策?對社交場合恐懼?拖延癥?自卑?這些都是完美主義。

那么我們如何改變呢?其實尋找動力就是操控情緒,對于許多工作任務來說,你只有先想到有什么好處才會想做。你的目標就是改變對該行為的情緒。而行動本身就會帶來情緒并引發之后一些列的行動。行動比思維對情緒的影響大一倍。

這里書中舉了兩個例子幫助理解。第一,丈夫不愛了想和妻子離婚,妻子很難過請求丈夫離婚前每天把她從臥室抱到大門口,結果假以數日,行為增加了親密感,舊情復燃。另一個例子是被試者擺出八面威風的樣子比無精打采的樣子更會讓他們覺得堅定更愿意承擔風險。一個簡單的動作行為就能影響情緒。請采取行動來改變。

二、不完美主義者不受限制勇敢面對失敗,珍視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更容易成功

拿作者來說,作者想寫博客的時候覺得第一博客不能盈利,第二不知從何開始完全沒有經驗。但是作者運用不完美的思維,我是否可以開始?從第一步注冊開始努力兩年如今積累了440位用戶利用此平臺展示書籍和課程,也會帶來經濟效益。

沒有天生完美的計劃,人生注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時候不那么在意結果更在意過程,別人的看法在意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不那么在意行動正確與否更在意行動,不那么在意時機,在意目標本身。

對于過高期待我們應該調整自身的預期(要想改變情緒最好改變內心期待),正確判斷是否能夠,并降低標準(培養微習慣)和關注過程。

針對糾結不放我們應該接受現實,采取行動(如糾結面試糟糕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多投簡歷),分清意外和失敗(所謂失敗是決策權完全在于你的情況),消除糾結最常用的是持續嘗試。

針對認同需求(認同需求意味著你無法接受自己或者缺乏自信),你可以采取化學法(充滿力量的姿勢),假裝自信和調整參照標準等。

針對過失擔憂,你可以寫成績日志(記錄你的成長),這里提到了二進制思維,如果發表演講,你說了該說的就成功了,提高社交水平(你只需要站在對方面前對著他說話練習),做等于1,不做等于?0。從小的進步做起,分階段成功。選擇一個你無論如何都做的到的行動,每天堅持直到他成為你的習慣,屆時你將看到它帶給你的巨大影響。

針對行動顧慮,1.拒絕消極前景的預設,把它們記錄下來,并在實踐中把真實的結果和預設進行對比。2.快速決策,把選項都寫下來,排除法逐一劃掉,10秒鐘完成選擇當天執行。3.分析風險回報和可能性,最糟的結果最好的結果和最可能發生的情況,發生最好結果的可能性是什么。(玩滑板遇到最壞的情況是摔斷胳膊,最好的是感受樂趣掌握技能,骨折概率小,樂趣概率大,雖然糟糕結果等級高,但冒點風險也值得)。

總兒言之不完美主義也追求美好,采取積極行動,但并不指望達到完美。不完美才是世界的本質,你只要在前進,無論多慢,都會把哪些攤在沙發上的家伙遠遠的甩在背后。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思維,我想起前幾日的做法信念竟與它不謀而合。前幾日寫作群里有個寫者朋友,說自己每天的任務是各個平臺文章一篇,微頭條兩三篇。然而我交流的時候說定個小目標,每天一篇微頭條,她不理解的說太少了。我說每天對我很難,我先做到了再增加量。

非常推薦拖延癥患者,無法快速決策的人,社恐人群,做事情總是希望盡善盡美并常常心里有落差的人來閱讀此書,不完美也去做吧,在做的過程中調整方法,做你就贏了,轉換思維采取行動,相信此書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推薦閱讀的一本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