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下人們飲食多考究“快”字,中西快餐成為上班族們的主流飲食,但是吃大閘蟹的時候,最忌一個“快”字。
大閘蟹甲殼堅硬,若用雙手,難免會略顯狼狽,且蟹腿蟹鰲,也會有浪費的枝節(jié)。好在,大閘蟹飲食文化傳播已久,古人早已創(chuàng)造出諸多小工具,將這些問題處理掉,我們就來看看,這傳說中的“蟹八件”終究從何而來。
用“蟹八件”拆完一只蟹至少得半個小時,肯定只是在上流社會中有所盛行。
而今也有不少追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群,“蟹八件”可能會成為不久之后的一種盛行時髦。明清時期,文人雅士品蟹乃是文化享用,賞菊吟詩啖蟹時,人人皆備有一套專用工具,蘇滬杭俗稱“蟹八件”。依據(jù)有關(guān)材料可知,明代最初創(chuàng)造食蟹餐具的人,名叫漕書,為了吃蟹減少費事,吃得便當(dāng)暢快,他發(fā)明了錘、刀、鉗三件工具來對付蟹之硬殼,后來逐步開展到八件。食蟹又分“文吃”和“武吃”,所謂的“武吃”吃的是快意,“文吃”吃的是工具。
國人食蟹的歷史,最早又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從《周禮》和晉代《字林》記載可知,我國已有兩千七八百年的吃蟹歷史。自古以來,食蟹似乎是一件大有考究的雅事。早在明代,能工巧匠即創(chuàng)制出一整套 精巧的食蟹工具。據(jù)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記載,明代初創(chuàng)的食蟹工具有錘、鐓、鉗、鏟、匙、叉、刮、針8種,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腰圓錘、小方桌、鑷子、長柄斧、調(diào)羹、長柄叉、刮片、針。故稱之為“蟹八件”。
后來從明代至民國初年,在此根底上,又開展到蟹三件(鼎、簽子、錘)、四件、六件、八件、十件、十二件,后開展到鼎盛時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達六十四件。這些食蟹工具普通用銅制造,講究的則用白銀制造。由于從堅韌度來說,金雖貴重但硬度不及銀,而銅又很容易污染食品,所以按理說,上乘的“蟹八件”也應(yīng)該是白銀制的。其工藝極為精巧,刮具外形有點像寶劍,匙具有點像文房中的水盂。盛蟹肉用的是三足鼎立的爵。這些食蟹工具,又都配有圓形或荷葉外形的盤,盤底下有雕成龍狀的三足。
蟹八件包括小方桌、腰圓錘、長柄斧、長柄叉、圓頭剪、鑷子、釬子、小匙,分別有墊、敲、劈、叉、剪、夾、剔、盛等多種功用,外型美觀,閃亮光澤,精巧小巧,運用便當(dāng)。螃蟹蒸煮熟了端上桌,熱火朝天的,吃蟹人把蟹放在小方桌上,用圓頭剪刀逐一剪下二只大螯和八只蟹腳,將腰圓錘對著蟹殼周圍悄悄敲打一圈,再以長柄斧劈開背殼和肚臍,之后拿釬、鑷、叉、錘,或剔或夾或叉或敲,取出金黃油亮的蟹黃或乳白膠粘的蟹膏,取出雪白鮮嫩的蟹肉,一件件工具的輪番運用,一個個功用交替發(fā)揮,仿佛是彈奏一首平鋪直敘的食曲。
當(dāng)用小湯匙舀進蘸料,端起蟹殼而吃的時候,那真是一種神仙般的快樂,風(fēng)味無量??苛诉@蟹八件,使蘇州人把陽澄湖大閘蟹吃得干干凈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