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正常人,只要活著,有五感,與外界有著聯(lián)系或互動,便會產(chǎn)生一些想法和感觸。這樣的感觸可以說每天都有,并且很多。而寫作的本質(zhì)就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見聞等。所以,寫作的題材和素材(以下統(tǒng)稱素材),每個人都很豐富,不缺乏。
不管作者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都是作者本人感受到的,不會是別人的。從這個角度說,一個人感覺到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是他寫作的素材。
在有感觸的素材當中,再進行選擇。我們所能感覺到的東西中,一定有一些是比較強烈的、特別想說、不說憋的難受的感覺或想法。這些就可以是我們選擇寫作的素材。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再條理、細化、分類一下。
按人的三大類主體活動,素材可分為思想、情感和行為三大類內(nèi)容。
思想類素材:觀念、觀點、看法、想法、思索、思考、反思、省思、論點等??傊褪悄泐^腦中的思想。
情感類素材:感動、激動、震撼、震驚、喜悅、快樂、溫暖、溫馨、悲傷、難過、痛苦、焦慮、恐懼、糾結(jié)、抑郁……等。凡是引發(fā)我們這些強烈情緒情感的人、事、物、現(xiàn)象,都可以是寫作的素材。
行動類素材:各種好玩、有趣、新奇、新鮮、令人振奮、激動、興奮、喜悅、意想不到、驚訝、震驚、難過、痛苦、匪夷所思、不合常理、尷尬、出糗、無厘頭、非常規(guī)……等事,包括自己經(jīng)歷和做的,以及聽聞他人和社會的,都可歸入此類。
以上這三大類內(nèi)容是不是已經(jīng)很多,足夠我們寫作了呢?
再從素材的渠道來源與領域劃分一下。
人生在世,不外乎三大類關系。分別是:人與自己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世界的關系。
嚴格說來,他人也包括在世界里,但因為人是我們的同類,我們和同類互動的方式又不同于和自然萬物互動的方式,所以,我把同類這個部分單列了出來。
根據(jù)這種分類,素材又可分為:人與自身關系的素材、與他人關系與互動中產(chǎn)生的素材、與世界關系與互動中產(chǎn)生的素材三大類。
把以上素材的三大類內(nèi)容和三大領域組合一下,就可得到至少六大項內(nèi)容。見下表:
我認為這樣分類與概括,已基本覆蓋我們意識所及的全部內(nèi)容。舉幾個例子:
例1:春天來了,我去戶外挖了點野菜回家吃,很有樂趣,想寫一想,這屬于哪一類呢?對,屬于人與世界的行為類,就是對世界的行為與互動。
例2:我愛幻想,寫了一篇太空奇幻小說,這屬于哪一類呢?對,屬于對世界的思想或情感類。
例3:有個人對我做了很多讓我感動的事,這歸入哪一類呢?對他人的行為與情感,或許還有思想。
那我這篇文章呢?很明顯的,我寫的是我自己關于寫作的思考,這屬于自己的思想類。
需要提醒的是,以上只是理想化的簡單分類,實際上,我們知道,因為現(xiàn)實生活與人際交往的復雜性,有時候、且大多時候,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兼有自己、他人、世界;行為、情感、思想等組合內(nèi)容或全部內(nèi)容。在實際寫作中,這種情況是大量、常見的。寫作時根本不可能把它們具體割裂開來。
我在這里如此分類,只是為了幫助伙伴們?nèi)绾卧谌粘I钪邪l(fā)現(xiàn)可以寫作的素材,并不是為了對文章做精確的分類。
綜上所述,看似復雜,實在簡單??偫橐痪湓捑褪牵喝魏问虑槎伎梢匀胛摹蟮接钪嫣祗w,小到打嗝放屁;遠到古今中外,近到此時此地。
一言以敝之,就是:你的、你感覺到的、你特別有話要說、想表達的,就是你寫作的素材。
既然是個人觀點,那便沒有對錯,只是視角。因為,每個人所了悟到的真理或知識,都是有限而片面的。因此,每個人寫的只是一家之言,自己的觀點,不代表他人及宇宙真理。
所以,也不怕寫的對與不對。別人若看了你的文章,覺得你寫的不對或不全面,他們指出來,正好可以促進我們反思提高。
但我們也不能全靠這種被動提高。我們寫出來的文章,是希望對人有幫助、有價值的,因此還是要力求接近真理,盡量減少謬誤。這就要求我們多了解、多觀察、多學習、多領悟,以使自己的意識觀念、頭腦視角更開闊、更正確,更接近真理實相。
最后,再最最簡單的總結(jié)一個原則,這也是我常用的。如果有系統(tǒng)的題材就寫系統(tǒng)的題材;如果沒有,那就是:今天特別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寫作本來就是有感而發(fā),這才是寫作的真諦。
切忌不要跟風、跟社會熱點去寫自己沒有觀念、沒有認識、沒有感覺的事物或內(nèi)容。這樣寫的過程會很費勁而艱澀。
我記得好像是林語堂先生,談過如何寫作的話。他說:
寫作應像婦女分娩,肚里有了東西,且越來越大,到了在肚里裝不下了,要溢出來了,不生都不行了,這時,生產(chǎn)自然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
寫作亦是如此,非到有話可說,不說憋的難受的不行的時候,才是寫作的最佳時機。
像我這篇文章,關于寫作的方方面面,有一個小小的系列,也是非常有話想說,不說難受的不行了。哈!
關于哪些可作為寫作的素材,就先寫到這兒。至于如何組織素材,編織寫作,那是文章的組織與風格的范疇。這里暫且按下不表,另文再述。
有人說,聽你這么一說,題材素材都很多,好像隨時就在大千世界里飄著,在眼前鋪著,俯拾即是,但我就是沒這個敏感度,看不到、聽不到、感受不到、捕捉不到呀?怎么辦呢?
非常好的問題!這正是我“談寫作”系列中,下一篇要寫的內(nèi)容:如何開發(fā)提升敏感度與洞察力,來獲得新穎、精辟且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敬請諸位小伙伴關注、期待。
以上一家之言,不到之處,歡迎交流、賜教、拍磚,共同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