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怡
八點多的時候,萬鄉給我發來上面這張圖。
我凝神看了看,然后問他:你一個人在外面?
他有點驚訝:你怎么知道?
我笑了笑:這張圖上滿滿的都是孤獨感。
萬鄉拍手歡呼:你果然是前輩,比我懂得多。
我汗顏:等你以后學了繪畫心理學就很容易看出來,繪畫跟拍照在某些方面也是相通的。
說起來,我跟萬鄉只有過一面之緣,我只知道他叫萬鄉,他只知道我叫安怡。其他的種種個人情況,我們彼此一概不知。
準確來說,前些天我在《敘事訪談:說出生命力》的課堂上偶遇了第一次來學習的他。
那天的課程屬于小班教學,重實操,總共才十來個人。導師讓我們每個人都給自己取一個名字寫在名牌上,然后一一介紹自己取這個名字的緣由,由此展開一天的課程。
我名牌上寫的名字是安怡,有三個緣由:第一,安怡是一個奶粉的品牌,我媽媽近幾年一直喝著來補鈣,這個名字是我跟她之間的鏈接;第二,安怡是我重新開始寫文的筆名,我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的品牌;第三,安怡字面上是安適愉快的意思,是我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
坐在我旁邊的一個戴眼鏡的男人名牌上寫的名字是萬鄉。
那天他說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源于一首歌——《歷歷萬鄉》,而這首歌代表了他所向往的一切。
后來我專門去搜這首歌聽。
歌詞寫得非常好,有些語句我至今印象深刻:
如果有天我站在朝陽上 ?能否脫去昨日的惆悵
單薄語言能否傳達我所有的牽掛
若有天我不復勇往 ?能否堅持走完這一場
踏遍萬水千山總有一地故鄉
......
城市慷慨亮整夜光
如同少年不懼歲月長
她想要的不多只是和別人的不一樣
......
故人舊時容顏未滄桑
我們仍舊想要當初想要的不一樣
那天萬鄉說,他一直想要去浪跡天涯,亦如歌里唱的那般踏遍萬水千山。
那天的課堂上,有許多剖析自己和他人的互動環節,剛好他坐我旁邊,很多二人對話環節都是我們向彼此講述,同時互相傾聽。
那天上完課后,我們加了微信好友。他沒有問我的真名,我也不去了解他姓何名誰。
他只知道我是安怡,我只知道他是萬鄉。
我們沒有聯系,直到他發來那張圖才有了一場心靈的對話。
萬鄉后來繼續發消息說:安怡?我常常覺得很孤獨。
通過之前在課堂上的各種互動環節,對他倒是有點了解,我回復說:你還是想去浪跡天涯吧?可是身邊的親人朋友們沒有一個人支持你,是嗎?
萬鄉答:是??!我跟我老婆說,我想停薪留職或者辭職出去浪個一年數載的,可她罵我有神經病,說我腦子不正常,不按常理出牌,沒有責任心,只想著自己快活什么的。我父母也不理解我,說我不走正道凈想些歪門邪道什么的。
這個時候,我拿出了心理咨詢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共情,即同理心,借助他的言行深入到他的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和思維,我回答他說:
我知道你不是懶不想工作,也不是沒有責任心不愿賺錢養家,只是浪跡天涯、走遍萬水千山是你一直以來未能如愿的人生追求,你只是想去浪,想在路上,無所謂目的地,也不管去哪兒,只要在路上就好。
萬鄉喜出望外:是啊!我想要的其實就是這么簡單,你居然懂我?可是我們才只見過一次!原本我覺得自己很孤獨,可是跟你這么一聊,我才發現原來我不是一個人,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懂我的?
我有些尷尬,也有些無奈:
我不是懂你,而是在向你講述敘事訪談的基本觀點,這才多長時間,你學的知識點就都忘了嗎?
萬鄉表示真的忘了。
于是我給他惡補了敘事訪談的基本觀點:
一、當“知識”變成“真理”,就會變成“權利”來壓制人們——“合理”往往是最大的阻礙。
二、人們會不自覺地將主流文化、知識、社會價值觀內化到自我認同中來進行自我規范——人的困境與主流文化息息相關。
三、人們的寶藏,往往就藏在自身未顯、未覺之處——找回多元化的自我。
并且向他解釋以勾起他對之前課堂學習內容的回憶:
在我們以往所學習的知識及固有的價值觀的壓制下,正常上學、工作、結婚、生子才是最合理的人生流程,如果你一直按照這樣的方式過下去,那么你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好。
可是一旦你的向往或你的追求與主流的文化、知識及社會價值觀有所沖突,且你不愿意同化自己的本質,你還想著要跳出現有的禁錮,那么這種沖突就會讓你的心理進入一種困境,也就是俗稱的那道坎。
心理的坎要么不去觸碰,要么就一鼓作氣的邁過去,不然你會一直糾結下去。
如果你想去挖掘自己人生的更多寶藏,那么就得去行動去努力實踐,這樣才能去發現不一樣的自己尋找到真正的自己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就像你說的,別人不理解你不支持你的想法,你會感覺自己被孤立因此而孤獨不已。而你的這種孤獨不是別人帶給你的,是你自己自找的!
作為孤獨患者,你不應該想著怎么治愈自己,而是要考慮如何自愈。
唯有你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只有當你鼓起勇氣排除萬難真正去踐行你的所想,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強化和完善自我,讓自己的人生愈加圓滿,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這樣你才不會覺得孤獨。
你一直都知道,只是你不愿改變現狀。
其實做個孤獨患者也沒什么不好的,不是嗎?
萬鄉笑著總結:看來你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都消化了啊?你完全是遵循著敘事療法的思路,做到了去標簽化、去專家化、相信對話、共同反思!謝謝你尊重我的想法,你很優秀!
我回了句:最后一句你何出此言啊?
萬鄉卻發了一小段話過來:
我原以為你們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后來我明白,你們尊重我,是因為你們優秀。因為優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別人。
來自倉央嘉措。
他居然知道我喜歡倉央嘉措。
安怡:企業培訓師,高級禮儀講師,寫有溫度的文字,做有品格的女子,只為與你同在簡書,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若你喜歡此文,請點亮喜歡圖標點贊支持或轉發。謝謝…